宋朝面對遊牧民族入侵,為何不重視騎兵,反而一門心思發展步兵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朝代像宋朝那樣悲催:和遼、西夏、金、蒙這四個BUG級別的遊牧民族輪番交手。在如此強敵環伺的情況下,宋朝攻少守多,基本就靠一個苟字,苟來了近320年國祚。
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強悍的騎兵部隊時,宋朝並沒有大力發展騎兵部隊與之相抗,而是選擇了一條“以步制騎”的抵禦戰略。
何以制騎?
漢武帝時期,衞青、霍去病是怎樣打服匈奴的?靠的是騎兵。
和宋朝處在同一時期的歐洲,正是騎士耀武揚威的時代。恩格斯説:任何軍隊如果沒有一支能騎善戰的騎兵,就不能指望作戰勝利。這一點無論中西都是通用的,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戰場上的絕對主宰。
對於這一點,宋人自己其實是清楚的。陳次升認為:兵家制勝莫如馬,步兵雖多,十不當馬軍之一。李綱也説:軍旅之事,以馬為先。近年以來,金人專以鐵騎勝中國,而中國以步兵當之,安能取勝?
宋人類似的觀點看法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那麼宋人既然明知騎兵才是王道,為什麼偏偏要另覓他法,搞什麼“以步制騎”呢?
馬從何來?
建設騎兵,關鍵在馬。缺馬始終是制約宋朝發展騎兵的重要因素,而宋朝之所以缺馬,主要是因為產馬地全丟了。
正所謂“冀之北土,馬之所生”,河北、陝西、甘肅一帶自古就是重要的戰馬產區,但是隨着遼、夏等遊牧民族崛起,宋朝很快失去了對這些地區的掌控。
這就好比一個現代國家失去了鋼鐵、石油的自產能力,你讓它怎麼建起一支強大的坦克軍團出來?
沒有產馬地,就只能通過其他渠道獲取戰馬。
繳獲
繳獲是一個好路子,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嘛。岳飛靠奇襲偽齊繳獲一萬餘匹戰馬建成背嵬軍,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但繳獲的前提是打勝仗,宋軍敗多勝少,要想靠繳獲去搞戰馬難度太大。況且備戰需在和平時期,但既然無仗可打,繳獲也就無從談起。在絕大多數時候,宋朝要想獲取戰馬,靠譜的途徑只有兩條,那就是牧監養馬和購買戰馬。
牧監養馬
牧監養馬是朝廷動用行政力量進行養馬的一種制度,所謂“兵之所恃在馬,而能蕃息之者,牧監也”。宋朝的牧監製度襲承唐制,但又與唐代有很大不同,根源就在於丟掉了養馬地。
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寫道:前代皆置牧與西北之地,藉其地氣高涼。今單鎮、原武置監,皆地炎熱,馬失其性。
也就是説,宋朝雖然學着唐朝讓牧監養馬,但由於養馬地不同,產出的戰馬質量與唐時相比差了很多。
儘管先天不足,宋廷依然設立了很多馬監養馬。但是大筆的錢砸進去了,效果卻始終不怎麼理想。
根據《翠微南征北征錄合集》記載,由於養馬地和軍隊駐紮地相距甚遠,軍隊取馬需要“奔走半載,往返萬里”。在這長途跋涉之間,貪腐便發生了。
由於負責運馬的人員並不需要為戰馬的質量負責,所以他們總是將運馬經費挪作他用,至於戰馬的死活則不是他們所要考慮的。更有甚者,會將運送的上等馬以高價賣出,再低價購入下等馬以次充好,以此來賺取差價。因此出現了“馬步三司之馬,雖僅言數萬而羸弱老病及其半”的怪現象。
購買
購買戰馬也是宋軍補充戰馬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宋朝剛立國之時,戰馬的賣家還有很多,比如吐蕃、回紇、党項等等。但隨着遼夏金蒙的崛起,宋廷要想買馬就變得越來越難了。
再加上游牧民族也不傻,大家都知道戰馬是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怎麼可能輕易把優良的戰馬賣給你呢?
所以宋廷即使能買到馬,那些馬的質量也很成問題,平日裏騎一騎勉強能用,但是上陣衝殺就不夠看了。
無奈之下,只能重步輕騎
不論是牧監養馬還是購買戰馬,其投入產出比都很低,只見花錢如流水,軍隊的戰鬥力卻提不上來,因此朝堂上主張“以步制騎”的聲音也就大了起來。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觀點就很有代表性,他説:自古騎兵未必為利,開元、天寶間,牧馬數十萬匹,祿山為亂,王師敗於函谷,曾何救焉?……且騎兵之費,錢糧、芻粟、衣縑之類,每一指揮,歲費數萬緡。
總結起來,范仲淹之所以反對“以騎制騎”,原因有二:
一是宋人不擅騎射。宋朝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沈括也説發展騎兵是“舍我之長技,勉強所不能,以敵其天產,未聞可以勝人也”。在他們看來,宋軍的優勢在於強弩,而強弩顯然是裝備給步兵使用的。
二是發展騎兵太燒錢。要想打造騎兵部隊,除去買馬的開銷外,還要支付馬鞍、馬鐙等配套裝備以及草料等一系列的費用。花錢如此之多,卻只能得到一名騎兵,如果將同樣的錢花在步兵身上,就能養活3-5名步兵。
在這兩個理由中,後者無疑是宋朝士大夫們關注的重點。
宋朝財政總共就那麼些錢,不可能騎兵步兵兩手一起抓,只能選擇一項重點發展。
削步兵,增騎卒?這絕無可能。因為宋朝軍隊不僅需要對外作戰,還承擔着維護內部穩定的職能。每遇災荒,宋朝都要招募災民入伍,以防止這些災民發生民變;對於觸犯法律的罪犯,一個常見的處罰方法就是刺配充軍;對於各地的強人盜賊,宋廷也經常採用招安的手段對付他們。
將這些社會不穩定因素招募到軍隊中,可以避免他們在地方作惡,卻也讓宋軍的冗員變得不可收拾。
如果要以騎兵為主,勢必需要削減步卒。可如果把這麼一大票危險分子放回社會,宋朝江山豈不是要先從內部瓦解了?
所以説,裁軍不可能裁軍的,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省騎士,增步卒”都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情。
以步制騎靠譜嗎?
為了讓“以步制騎”更有説服力,宋人還想了很多用步兵剋制騎兵的戰術方法出來。比如守住險要位置藉助地勢阻敵、用弓弩遠遠地射、依託步兵陣法剋制騎兵等等。
這些方法有沒有用?當然有用,比如在南宋紹興四年發生的仙人關之戰中,宋軍就以步兵為主力,憑藉地利狠狠痛擊了來犯金軍,成了宋軍以步制騎的經典範例。
但這些方法必須得符合很多條件才能發揮作用,一旦對方不按常理出牌,宋軍往往只能傻了眼。
比如在“澶淵之盟”前的戰鬥中,宋軍集結11萬精兵強將,在定州佈下宋太宗親自研製的“平戎萬全陣”,就等着遼軍自投羅網。
結果遼軍根本不搭理你什麼陣法,直接繞過去,輕輕鬆鬆襲擊了宋朝的大後方。
人家騎兵的優勢就在於機動力,為什麼要跟你步兵硬碰硬呢?
顯而易見,“以步制騎”的適用條件極為苛刻,只能作為一種權宜的、非常規的戰術思路去用。宋廷非要把非常規當常規,那也就是能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