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柴瓊妍:哪來那麼多“神童”?興趣是最好的內驅力

鋼琴家柴瓊妍:哪來那麼多“神童”?興趣是最好的內驅力

圖説:鋼琴家柴瓊妍 官方圖 下同

在美育教育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對“孩子學藝術”這件事也有了深入的思考。藝術薰陶究竟是為了提升氣質,還是為了愉悦自己,或是堅實內心?如果沒有天賦,還有沒有必要犧牲做功課的時間,去反覆練習?父母究竟要如何對待“孩子學藝術”這件事?

昨日下午,“飛思樂十週年·音樂夏令營”正式發佈,並在文化雲、抖音、微博等平台同步直播。鋼琴家柴瓊妍和彼特·托馬斯等,以微論壇的形式,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和廣大琴童、家長暢聊美育的重要性和實現方式。

鋼琴家柴瓊妍:哪來那麼多“神童”?興趣是最好的內驅力

圖説:嘉賓合影

柴瓊妍是鋼琴界知名的“神童”。上世紀90年代,她和郎朗一同考入被譽為“神童搖籃”的柯蒂斯音樂學院,成長為如今蜚聲國際的現代派鋼琴家。“我其實很反感被叫‘神童’,因為這稱號抹殺了我的努力。”柴瓊妍此前在採訪中曾反覆表示,“其實‘神童’也會討厭練琴,這是所有琴童都會遇上的挫折,這時與其靠‘熱愛’或是自覺,還不如尋求專業人士的引導,將興趣持續下去。”

“我們那時候只能靠自己摸索,或是在家長、老師的堅持下‘扛’過去,現在的孩子卻能夠獲得有經驗的老師或者教育機構的幫助,通過一些小挑戰、小遊戲,或是更多表現的舞台,來延續他們對藝術的興趣。讓演奏或是歌唱變成習慣,甚至變成生活方式。”談及如今的音樂學習環境,柴瓊妍無比羨慕。

波蘭裔鋼琴家彼特·托馬斯是肖邦和巴赫的研究專家。他在波蘭克拉科夫讀書時,是傅聰的校友,隨後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我就是普通孩子,不是‘神童’。”托馬斯説,“但普通孩子一樣能在藝術上取得成績。我們靠的是保持廣泛的興趣,對生活的理解,通過這些修養積累達到目標。”

鋼琴家柴瓊妍:哪來那麼多“神童”?興趣是最好的內驅力

圖説:嘉賓訪談中

正是基於自己童年的練琴經歷,2011年,柴瓊妍和托馬斯在上海共同創辦了音樂教育機構“飛思樂”,嘗試將琴童和家長從日復一日的“練琴鬥爭”中解脱出來。活動當天,飛思樂還特邀曼哈頓音樂學院心理指導專家邁克爾·阿爾西來給琴童們做心理輔導,他借鑑文學作品,幫助孩子們找到緩解練琴壓力的方法。

飛思樂的音樂夏令營旨在培養孩子們廣泛的興趣。柴瓊妍介紹:“我們的音樂夏令營從來不侷限於音樂演奏的教學,而是包括歌曲創作、音樂下午茶、主題音樂會、工作坊等豐富活動。”在她看來,中國的音樂教育注重基本功的訓練,這很好,但“我們同時也注重讓孩子們自己找到音樂的樂趣,讓表演有張力,讓音樂有感染力。”

鋼琴家柴瓊妍:哪來那麼多“神童”?興趣是最好的內驅力

圖説:嘉賓現場表演

據悉,今年的音樂夏令營將於7月9日至7月25日舉行。飛思樂的音樂教師們將與曼哈頓、茱莉亞等國外高等音樂學府教授組成強大教授團隊,線下線上相結合,帶孩子們“玩轉”鋼琴、小提琴、爵士即興演奏等。此外,歌曲創作一對一大師課,音樂工作坊,主題音樂會等活動的展開,也將鼓勵孩子們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加強自主創造的能動性。此外,夏令營的開、閉幕式音樂會將在上音歌劇院舉行。柴瓊妍説:“這是飛思樂的傳統,也是鼓舞孩子的重要手段,讓他們從中感受到音樂的力量。”

(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2 字。

轉載請註明: 鋼琴家柴瓊妍:哪來那麼多“神童”?興趣是最好的內驅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