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方富貴:説“義”

散文丨方富貴:説“義”

説“義”

文/方富貴

義行天下,公正適宜,無所不及。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古往今來,義成為中國社會的基本共識。義也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行為標準之一。義,有大義與小義之分,猶如國與家、社會與個人、萬物與大道之理。一個人胸懷大義,則力量無窮,智慧無限。大義精神如同陽光照亮了人類,也照亮了自己。

古老甲骨文的“義”字,是一種頂着羊頭的祭祀儀式;上有“羊”與“善、美”同意,下有“我”,古意為“執戈”之士,有威儀之相,以示“義”在“我”不在人。“我”“今後”的言行要符合羣體的利益和羣體中每個人的利益,從善從美,順承天意(即“天義”雛形)。從而羣居有了秩序,羣體團結強大了,羣體與羣體之間於是有了“相爭”,隨之發展為原始部落之間的戰爭。

在中國古代傳説中,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有著名的“炎黃部族之戰”,後有黃帝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的著名“涿鹿之戰”。炎黃文明十分重視祭祀,而祭祀文化逐漸發展得更加嚴謹與神聖。在演變進程中,“義”逐漸脱離了祭祀的本意,而“義”也就逐漸成為中國傳統道德範疇的概念之一。

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人們為了避凶趨吉,便有了《易》“天人合一”的思想釋惑,以“陰陽”“剛柔”“仁義”分別高度概括天、地、人間萬象的發展變化及其規律。“六爻之動”體現了天、地、人“三才”的發展變化,“順性命之理”,循自然法則,天人感應,天理昭昭,是天之義。這種天人感應的哲學觀,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獨特之處。

“義”的思想在《管子》中體現出的是“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春秋》言忠義。“忠”是對國家、人民、人生、事業、友誼之忠;“義”是對國家、人民、人生、事業、友誼所擔當的義務。三晉時代,“忠”“義”思想得到了極大的倡導和發展。晉文公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確認各階級、各階層之間的相互關係,倡行“忠”“義”,讓百姓和各諸侯國懂得事君之義。“忠”“義”在晉文公“尚賢”“尚公”“尚法”政治思想中得以生髮,在“尊王”“重義”政治思想中得以直接表現。在“徵信”“敦禮”“賞功”政治思想中得以間接表現。“忠”“義”思想成就了晉文公卓著的文治武功,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就連當時用竹子做的七寸六分長“梜”(漢稱“箸”,明稱“筷”),也成了百姓家中的餐具,使人的七情六慾沿着正道得以彰顯。當時利他之風盛行,正直忠誠,公道適宜,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不分上下,盡心為人辦事準確,包括處理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朋友不出賣朋友,丈夫不拋棄妻兒,親情友情友誼友善純美。這樣,“忠”“義”從君王思想變成民間行為,又從民間行為影響君王思想,反覆循環。到了魏文侯時代,尊儒重法,形成了完整的“忠”“義”思想體系。

中國古代的孔子對“義”作了進一步闡釋。義,是仁心所發言行。仁為愛人,仁是內容,義是一種實現仁的最高道德理念的形式。孔子説“仁”,説“義”。孟子則進一步發展這一思想,將“義與仁”並舉,説“仁義”,主張“仁內義外”,強調“居仁由義”,“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儒家環繞“義”的概念,無不體現“義”的主體性和實踐性,正如朱熹所説“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隨後,諸子百家莫不言“仁義”,豐富了“義”道德內涵,奠定了中華傳統的道德倫理思想,“義文化”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

在中國古代秤的出現,體現了天下公平的思想,也藴含着義的哲理。最初的秤是十三兩計,後逐漸演變成十六兩計,亦稱十六星秤,北斗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南斗六星殉星、妖星、義星、仁星、將星、慈母星,加上福星、祿星、壽星三星,正好十六顆星,主宰人一生命運,“抬頭三尺有神靈”,短一兩損福,少二兩傷祿,缺三兩折壽,警醒人們常懷敬畏之心、“羞惡之心”,從善從美,多修身修福,富貴壽考就會齊全。“羞惡之心,義也”,義與仁、禮、智共同構成人的本性,即人之五常。人性本善,“擴而充之”,只要願意修身修福,就能夠達人,也容易達人。否則“習相遠也”,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義是來實現仁的,禮是來推行義的,守禮才能體現義,才能彰顯仁愛思想。禮法就是規矩、制度,違反了,破壞了,就破壞了義。若禮法過多,就會束縛人的本性,導致人情寡薄,浩然之氣難以伸張。故聖人教人適中,無論老子自然人格化,還是孔子人格自然化,萬變不離其宗,堅守正道,適宜適利。“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利是人的生活養命之源,滿足了人們實際生活利益所需,先利後義,講義才通行。公利私利,利不背義,以義説利,大則可得天下,小則可得名利。先義後利,重義輕利,天下來朝,福緣無邊。

《左傳》記載“宋穆公義不傳子”的故事,充分體現了義與利益之間的關係。當義與利發生衝突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分標準,義是君子的本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見利思義、見得思義、惟義所在,方方正正,坦坦蕩蕩;小人見利忘義、見義不為、唯利是圖,“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切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義”的靈魂是適宜,義的價值在於妥善應對經權矛盾,實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那麼義在實際生活中的特殊性,是根據人的不同身份、遇到的不同事情來表現仁的。不同職業,義的表現不同,必須不同,不能混。老師正在上課,如停課而去種地,就不義。醫生正在搶救病人,若停止醫治而去掃街,是不義。位居顯赫,功勳卓著,卻利用職權貪婪,氣節不保,更不義。《左傳》記載了“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就是鄭莊公,是兄,是君,段就是共叔段,是弟,是臣。但共叔段不遵禮法、臣道、孝悌,超越了身份,超越了本分,最後叛亂而被殺,多行不義必自斃。

“求仁則人悦”,不義不為。如説假話為了救人,也是義。病人得了絕症,自我把握力又弱,説了實話,就不義。與人為善,是義,但超越原則為善,人人皆言之好人,正邪不分,見惡不懲,明知其劣跡而只傳其功績,是不義。“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管寧見好友華歆言行“羨貴”,而沒有摒出人性中貪念,就割席斷義,後引申為割袍斷義,劃地絕交。

義,既是主體品格又是行為品格,凡是正道皆為義的範疇,影響着中國人道德修養和性格品質,使中華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一批忠臣“憂國憂民”、孝子“事親敬長”、君子“文質彬彬”。為做一名有情有義的君子,千古多少文人志士在封建專制重壓下卻都能保住氣節,仁至義盡,殺身成仁。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文天祥“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譚嗣同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中國人,正如他自己所説“死得其所”。革命烈士蕭石月為了中國勞苦大眾毅然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生命,這不是一般的大義,其光芒四射,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千百年來令朝野上下仁人志士豪傑所信奉。正因為這種哥們義氣,埋下了蜀漢滅亡的禍根。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司馬懿,而是關羽,怕他使自己的《隆中對》毀於一旦。依關羽,劉備可能失義失計失人和。關羽憑藉劉備的特殊關係,主政荊州,結仇東吳,曹操趁機聯手孫權,南北夾擊荊州,關羽兵敗身亡。劉備執意伐吳為關羽報仇,招致彝陵之敗,蜀漢由此而衰弱。

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仰天長嘯“還我河山!”“氣吞萬里如虎”,金兵為之喪膽,大嘆“憾山易,憾岳家軍難”。

義氣是柄雙刃劍,因為義有大義與小義之分。“劉關張”把小義凌於大義之上,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失敗是難免的。岳飛雖被殺害,但他英勇抗金、精忠報國的業績,大義凜然,彪炳千秋。

“大義”是國家民族利益,公平正義;“小義”則是親情友情,江湖義氣。《辭源》解釋義為“剛正之氣”,是“大義”,是“公義”。而《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由於私人關係而甘於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是“小義”,是“私義”。當大義與小義衝突時,小義服從大義。

春秋時期,申包胥與伍子胥是好友,當聽説伍子胥要逃往吳國借吳軍打回楚國為父兄報仇時,十分不同意:“如果你能滅亡楚國,我將恢復楚國。”楚國滅亡後,申包胥果真借秦軍恢復了楚國。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是盡了私義,畢竟背叛自己的祖國,違背了公義。申包胥讓朋友之間的“私義”服從了國家的“公義”,獲得了楚國人的尊敬。

大義,大思想、大視野、大角度,是大境界。小義,小思想、小意識。大義建立在無數的小義之上,小義是大義滋生的温牀,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又相矛盾。家是國和社會的一分子,家中孝悌是私義,是小義,生髮出大義“精忠報國”,而自古忠孝又難兩全,“欲安其家,先安其國。”義是信任之本,信任是人與人之間友情與友善交往之基,友情是私義,友情友善是社會的調和劑,而情深義重易越禮法,又有悖於社會和諧。

《資治通鑑》輯錄了許多守大義棄小義的史實,以警世人。南北朝齊武帝斬愛將陳天福以安民心,棄小義而存大義。曹魏大傅司馬孚枕股哭曹髦,堅守君臣大義,不屑於宗族小義。唐高祖時,張鎮周大義治鄉里,又對鄉親有情有義,公私兩分明。

“義”的內涵非常複雜,大義與小義的差別不是量,而是質的不同,但其最根本的是“正義”,偏離正道的義氣都是“偽義”。現實生活中,各種利害、利益互相交織在一起,甚至產生衝突,獲此失彼。所以,“路見不平一聲吼”時,懲惡揚善,一定要分辨義的大小和真偽,否則要承擔風險,得到的是“宋江被毒死的下場”。效仿“桃園三結義”,一定不能喪失原則,切勿違反國法,否則是與惡為伍,惡報難逃,自食其果。“義氣”是“犧牲自己利益”,而不是“狼狽為奸”,不是“為虎作倀”,更不是“助紂為虐”,將“兄弟感情”“朋友義氣”置於國法之上,不顧後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即使“朋友”殺人越貨,觸犯法律,也努力包庇和開脱,放棄公平正義,最終被所謂的“義氣”送上審判台。“為朋友兩肋插刀”“士為知己死”“有難同當,有富同享”,看似哥們義氣沖天,實則不剛不正,正如《管子》中説的“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後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縱觀當今腐敗案件,大多數貪官的防線被所謂的感情聯絡打開缺口,久而久之,哥們義氣“戰勝”了原則,從而陷入欲罷不能的沼澤。某市公安局長很“講義氣”,利用職權長期為黃、賭、毒提供保護,甚至威脅辦案人員,最終因受賄、鉅額財產來源不明,一審被判死緩。被譽為“三玩市長”的某市原副市長在法庭上還埋怨“朋友”,説是“哥們義氣”害了他。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社會已進入法制社會,需要朋友和友誼,不需要“哥們義氣”。為官更應講原則,在其位謀其政,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為社會大眾謀福利。

“愛國心基於大義,本於大德”。為國為民為社會的大義情懷,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湧流,匯聚成磅礴力量,衝破重重混混世俗,打開智慧大門,上應天道,中通人德,下適地質,富慧根,強內心,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與威脅,處變不驚,鎮定自若,敢於擔當,勇於盡責,義無反顧濟蒼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薰陶中,中國人信守的“仁義”思想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精神脊樑,正是如此,“大義”也成為中國人永恆不變的民族底色。中國大義思想的光芒四射,照亮了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之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崇尚大義、踐行大義,必將會讓中國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必將會推動我們偉大祖國復興的“中國夢”的早日實現。(原載於《衡陽日報》 。)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65 字。

轉載請註明: 散文丨方富貴:説“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