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家長@餘婷:
我的孩子現在上高二,馬上就要高三了。她的學習從小學到高中都不錯,一直在一所重點學校的尖子班就讀,但是從高二下學期成績就一直下降,現在的成績很不理想,現在的期中考試才3百多分,在全年段的成績排名600多名,我着急但是也很無奈,她平時很少和我説話,我説什麼她都反感。為這件事我都哭了好幾次。怎樣才能幫助我的女兒提高成績呢?急!
對於教師來講,高中階段考試的目的是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缺陷或漏洞,然後通過自我進一步的總結和反思,找出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的方法,進而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之中更好的加以運用。
對於學生來講,高中階段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查缺補漏,發現自己的不足(看看在哪些方面還不夠紮實,那些知識點還沒有掌握,做題是否符合規範等等),然後進行針對性地學習和提高;對於家長來講,高中階段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和引導孩子找出考試所暴露的問題,比如努力程度不夠,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習慣上存在問題,不會科學用腦學習效率不高等等,然後誘導孩子自己瞭解自己→自己發現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超越自己。
當家長髮現孩子的考試成績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之後,首先,不要過分去關注考試的分數,而是引導孩子恰如其分分析自己“考試成績下降”的原因,不僅要找出解決問題的相應方法,還要找出進一步提高的措施,切實做到查缺補漏,以達到有重點、有針對性的高效率學習。
所以,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引導孩子審視自己考試所暴露的問題的原因——哪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不夠扎識,哪些方面的知識點還沒有掌握,答題是不是符合課本上所講的規範等等。不僅要找出解決問題的相應方法,還要找出進一步提高的措施,切實做到查缺補漏,以達到有重點、有針對性的複習和彌補,進而達到提高應考能力的目的
課本是一課之本,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和根源,同時也是試題答案的來源,所以我建議他把課本仔仔細細看一遍,只要他把課本上基礎概念透徹理解了,同時也把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縱橫向串連了起來,那麼我相信他的成績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的。
看課本的時候要點、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分解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爭取把課本上的例題按照相應的解題規範解答一遍,這樣他就可以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下面把讀課本的方法告訴大家,供參考:
第一,讀課本應該注意知識的全面性、重點性、精確性、聯繫性和應用性,特別要集中力量對教材中的關鍵性知識(人們常説的考點),進行反覆閲讀、深刻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前因後果,同時要找出知識疑難點。
第二,讀課本,畫出方法(研究問題的方法)。疑難點在課本里,研究問題的方法是在研究解決各個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而且一些典型的、常用的方法還會在書中多次反覆出現,閲讀課本時應該多留心、多揣摩,逐步加深對研究方法的領會。
第三,每一門學科的知識點都是有特點的,看書時全明白,合上書後又怎麼樣?做題時能不能運用?這都需要知識點在腦海中落實到位。每看完課本的一部分,不用課本能不能瞭解裏面知識點的區別和聯繫,這很重要。基本概念需要正確的理解,要把最細緻的地方搞明白,雖然數學、地理、歷史、政治都很重視整體的知識架構,但最基礎的還是一個個知識點,只有把一個個知識點扎實掌握了,那麼你也就會“一看見題目就知道怎麼做”了。
第四,要做到以書為主,以題為輔。看書時要注意我們在平時的聯繫和考試中,錯什麼補什麼,每個環節都有對應的知識點,不要排斥滾動式的知識點複習,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還要反覆看,這樣逐漸就能演變成板塊式的知識點,形成整體知識網絡。
第五,掌握知識點不是單純指看書背下來,而是掌握知識點在生產、生活中的聯繫和應用。看書時能懂,合上書就忘記是不行的,將課本中內容在腦海裏反映出來才可以。
第六,分析比較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不用弄得太複雜,比較的方法很多,比如圖形法、列表法、圖標結合法等。鍛鍊自己的發散思維和知識點的遷移能力。做這項複習時靠的是歸納課本總結方法,而不是靠大量做題。
第七,讀書的時候多總結,然後自己給自己提問題,把問題都寫下來,然後再逐一解決問題,同時做到一邊看一邊自己列提綱,把每章每節的主要內容都寫下來,這樣有助於理清脈絡,順暢思路。只要你把課本上所有的知識點梳理、理解和消化了,那麼你的成績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第八,在日常的學習之中把課本上的知識點、關鍵點(比如詞語、概念、定義、基本語法、邏輯、章法、定理、公式以及具體的運用和計算)儘可能爛熟於心,同時在學習、聽講、筆記時善於抓住要點、重點、難點和知識點,並把要點、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分解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達到加深理解記憶,靈活運用的目的。在用好、學好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再做相應的題目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做完題之後要思考總結解答這類題目的技巧,從而使自己有效掌握知識以及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
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必須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經過重複練習而鞏固下來的穩重持久的條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使自己學習感到有序而輕鬆。
良好的學習習慣應是:耳、眼、腦、口、手並用,勤練習、多質疑、勤思考、重歸納、多應用,要注意總結規律性的東西,在學習過程中,要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翻譯成為自己的特殊語言,並永久記憶在自己的腦海中。另外還要保證每天有一定的自學時間,以便加寬知識面和培養自己再學習能力。
1、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是提高聽課效果的一個重要策略。課前預習就是每節課前把本次課將要講授的內容進行預習,初步熟悉課程內容,找到聽課和理解的重點、難點、疑點,記下自己的困惑之處、薄弱環節,帶着問題進課堂,以期在課堂學習中得以解決。
2、課堂學習。在課堂上要盡最大可能地跟着老師的思路走,儘可能使自己保持積極的聽課狀態,對於老師所講的重點、難點、疑點要認真思考,通過聽講來解決預習時提出的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通過聽課檢查和鍛鍊自己的思維。並且不要滿足於老師的思路,應多思考一下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或可能。
課堂的學習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一方面老師講你聽,另一方面通過把你的反應反饋給老師,使老師知道自己所講的內容是否被你理解。因此你要積極地思考,認真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使老師瞭解你現有的思維水平。要認真做好聽課筆記,記下課文的要點、重點、難點,老師的解釋、提示和見解,自己的疑問和理解。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再靈敏的腦袋也無法抗拒時間的消磨。
做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輔助學習法,它可以幫助你克服大腦記憶的限制,提示你回憶課堂教學內容。但是做筆記不能成為對教師內容的機械複製,它同時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做筆記一定要取捨得當,詳略適中,重點是老師提示的重點和自己不會的難點。
記筆記的過程必須科學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針對科目的難易有所側重:對於較難的科目,可以50%的時間聽講,50%的時間記筆記;對更注重靈活性和創造性的科目,90%的時間聽講,10%的時間記下提綱就足夠了。筆記必須要做到層次分明,一目瞭然,才更有價值。
課後複習。及時對聽課內容進行復習,進行積極的回憶和必要的重新學習,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總體理解,減少遺忘。而且,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剛開始遺忘得較多、較快,以後遺忘得較少。根據遺忘發生的規律,可以採取適當的複習策略來克服遺忘,即在遺忘尚未產生之前,通過複習來避免遺忘,所以,在複習時要注意複習的時間安排。
根據有關研究,有效的複習時間安排是:
第一次複習,學習結束後的5—10分鐘。
第二次複習,當天晚些時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複習,一星期左右。
第四次複習,一個月左右。
第五次複習,半年左右。
平時開展複習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有意識地、有規律地、及時地操作。每學過一個知識單元,就應該做一次複習;每個星期都應該對本週的學習內容做一次複習;
每一個月也應該對該月的所有學習內容進行一次全面複習。只有這樣我們才明白自己到底哪裏學的好,哪裏學的還有不足,然後及時做出相對措施來解決。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考前的大複習會很輕鬆。
複習的兩個重點環節,首要環節的目的是發現問題,最後環節的目標是解決問題。複習的目的就是要把不明白的、生疏的、遺漏的知識點搞清楚,是一個通過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