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文|青樓大茶壺

導讀:崇禎皇帝在繼位之前十分反對太監掌權,對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宦”勢力更是深惡痛絕。所以,崇禎上台四、五個月後便剷除了“閹宦”。但其後,崇禎皇帝卻愈發信任和重用太監,他在政治上是怎樣考量的呢,是否是一種真的“大智慧”!筆者就崇禎皇帝這一“矛盾”思想發表個人拙見,探尋明史真相,溯源明亡之因,盼君閲益。

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崇禎皇帝影視形象

崇禎懼怕魏忠賢

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駕崩,因為他沒有兒子,便由其弟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就是後來的崇禎皇帝。當時的朝政和皇宮事務都由“閹宦”魏忠賢把持,崇禎皇帝很懼怕魏忠賢。據史:在剛入宮時,他甚至不敢吃宮裏的飯,每天在袖筒裏放兩個饅頭,趁四下無人的時候,拿出來啃兩口。

所以,崇禎在上台之後小心謹慎,並且不露聲色,因為當時的皇宮遍佈魏忠賢的爪牙,他找不到近臣可以商量,也不敢隨便跟人商量。此乃政治之必然,崇禎之無奈!

權勢熏天的魏忠賢

明末權閹魏忠賢,其在天啓年間,趁熹宗昏聵,醉心於木匠活時攫取了國家大權,朝野稱其為“九千歲”。魏忠賢這個人雖然“目不識丁”,屬於半文盲,但是他頗有膽識和手段,靠阿諛奉承獲得皇帝信任,壞事做盡。

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魏忠賢與崇禎

由於魏忠賢大權在握,各地官吏為了討好他,在全國各地給他建“生祠”,耗費了很多錢糧。使得明末腐朽不堪的吏治更加敗壞。

根據《烈皇小識》記載:“逆賢用事,動以立枷示威,前後斃者以千計……百辟卿士,不媚天子而媚奸臣。”

因魏忠賢權勢熏天,故崇禎在上台之處對他很客氣,給魏黨骨幹加官進爵,賜寧國公魏良卿和少師安平伯魏鵬翼“鐵券”。此舉實則為崇禎的緩兵之計,在上台四五個月之後,覺得時機成熟,崇禎開始對“閹黨”開刀。

他先是把與魏忠賢狼狽為奸的客氏驅逐出宮,之後令兵部尚書崔呈秀回原籍守制,接着就對魏忠賢動手了,請魏於鳳陽守皇陵,不久掠死客氏,魏忠賢自殺。崇禎下令將魏忠賢和客氏挫骨揚灰。

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至於魏黨的餘孽,該殺的殺,該戍邊的戍邊,共處理了260人,就這樣魏忠賢一黨被徹底剷除,同時,崇禎也加強了手中的中央皇權。

崇禎杜絕宦官干政

剷除魏忠賢后,崇禎確實想過改革宦官干政的流弊,而且付諸了行動,崇禎元年春下詔:“內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門。”

崇禎皇帝這樣做一來是集中權力,提高政府機關辦事效率。二來也説明當時他根本不信任太監,認識到宦官干政給國家帶來的危害。

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新龍門客棧》西廠督主雨化田

值得一提的是:崇禎雖然是皇帝,但對皇宮的掌控遠不及魏忠賢,有一件事最能説明問題。

根據《明史》記載,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後,從舊庫“發掘黃白大錠無算,每錠重三四百金,奈何數稱餉?耶!”

皇宮裏有這麼多錢,崇禎確實不知道,可見當時他根本摸不清宮裏的情況,所以也就不敢大膽任用這些宦官們。

重用太監督軍政

崇禎二年,後金大軍繞開袁崇煥駐守的寧遠城,從喜峯口入關,進逼京師。崇禎開始派太監監視軍隊。崇禎之所以轉變對太監的看法,原因要歸咎於崇禎認為“士大夫負國家,文官貪財不要命,武將愛錢又怕死。”崇禎單方面認為袁崇煥為了自重,有意放清軍入關。

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通過袁崇煥事件,崇禎的出一條結論:外官不足持。

此舉促使崇禎開始重用宦官,以加強自己對政局的控制。到了崇禎八年八月,崇禎起用的太監規模達到了十萬人,遍及軍政單位的每個角落。

重用宦官之不良後果

第一、太監督政早已聲名狼藉,魚肉百姓和飛揚跋扈的姿態讓人厭惡。

第二、太監大多在京城,他們對外界情況瞭解甚少,處理事務無非就是藉着皇帝的名義瞎指揮。在行軍打仗和佈政方面,他們大多是“外行”。讓“外行”指揮“內行”,必定事倍功半,引起地方單位的不滿。

第三、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很強,被“淨身”的閹人屬於下等人。很多地方官,尤其是武將對於中央空降太監當領導是十分排斥的,都不肯對太監行下屬禮。可是皇帝一定要把他們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給予很大權力,這讓封建官吏們非常不滿。

“剛愎自用”是崇禎皇帝的一大性格特點,他認定的事情一定要執行到位。

御史金光宸曾上奏説:“內臣督兵為蔑法!”崇禎就要殺他,幸虧金光宸人緣還不賴,眾人幫着求情,才免於一死,崇禎念其年老,讓他回家種地去了。

真定巡按李模上疏説:“監臣貪肆非常事,太監陳鎮夷貪婪暴虐,軍民寒心。”就因為説了太監陳鎮夷的壞話,李模被降三級留用。

類似於這種事情還有很多,可笑的是誰要講“太監督政”不好,誰就要受到懲罰。足見崇禎皇帝之所以用強制手段來固執己見,樹立太監權威,其目的就是要集權於自己。

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然而,動用太監監視軍政事務對明朝政權來説是一個巨大的離心力,導致中央與地方離心離德。作為領導,你不信任別人,別人如何信任你?所以,到了明王朝覆滅的最後關頭,崇禎皇帝已經指揮不動地方督撫和總兵了。

太監也不是一點用都沒有

如果説太監都是飯桶,一點用都沒有,這也是不對的。太監有時候還是有點用的。

例如崇禎八年七月,“以張元佐為兵部右侍郎,鎮守昌平,時內臣提督天壽山皆即日往,上語閣臣曰:內臣即日就到,而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之用內臣耶!”

意思就是皇帝讓兵部右侍郎和太監一起去鎮守昌平,太監當天就到工作崗位了,侍郎到第三天還沒出門呢。確實,太監沒什麼家眷,又在宮中,了無牽掛,行動比那些拖家帶口的官員要快。

除了跑得快之外,太監也是做出過一些成績的。如崇禎十年四月,太監楊顯名出任總理兩淮鹽課,剛到任就查出前兩任貪污銀子幾十萬兩。

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太監的影視形象

明朝後期吏治腐敗,無官不貪且官官相護,在紀律檢查方面,官員們往往礙於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而互相包庇。但太監不一樣,他們的社會背景並不複雜,徇私枉法的可能性稍微低一些。但總體來説,太監督政還是弊大於利的。

而且太監並不見得就一定比普通官吏忠誠。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夕,崇禎派出大量太監監視北京城防務,結果這些太監反而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如“杜之秩迎降”“曹化淳開廣寧門迎賊”等等,這些記載很多。

獨評:

崇禎皇帝對待太監,由最開始的不信任到後來無處不用太監,甚至是農民軍兵臨城下時還聽閹人主張,而大臣皆不得干預。其主要原因是崇禎政治思想變化和當時的社會客觀條件促使他那樣做的。

首先,明末社會動盪,戰事頻繁,吏治腐敗,太監隊伍組織相對來説比較穩定,也比較聽話,皇帝能直接指揮,相對來説具有絕對指揮權!

其次,太監無需拖家帶口,行動更為迅速,顧慮也相對較少,崇禎認為他們更為忠誠。

最後,明朝末期中央對地方的政治控制已經徹底失控,吳三桂、劉澤清等手握重兵的總兵,已經完全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裏了,敢公然抗旨和不奉詔,崇禎不用太監還能用誰呢?

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明末不受控制的總兵

我想説的是:崇禎皇帝重用太監,並不是致使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換言之,崇禎重不重用太監,明朝都會滅亡,此乃史之必然。太監不過乃皇帝鞏固加強自身權利的棋子,而要想拯救明朝,只有發揮整個地主階級政權的作用,才能力挽狂瀾。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匠心原創,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49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厭惡太監,到重用太監,探析崇禎皇帝的大智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