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服務”沒錯,但説的是為人的發展服務
闞兆成
如今,“教育就是服務”的理念受到熱捧,尤其是在民辦學校。不少學校管理者認為,學生和家長是學校的上帝,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學校的發展取決於學生的數量。很多家長也認為,教育是一種服務行業,家長購買服務,學生享受服務,教師是為學生提供服務的人員,家長有權提出各自的服務要求。
教育究竟是不是服務行業,這關係到教師是不是服務性行業的從業者。如果有一天學生問老師:“你的工資是從哪裏來的?還不是我們的錢養活了你,拿了我們的錢,就應該為我們服務好。”那麼,我們的老師又該做何回答呢?
由此看來,搞明白“教育就是服務”的理念很重要:究竟是為誰服務?以什麼方式來服務?
教育學者陶西平曾概括建國以來幾次大的教育變革:第一次是建國後廢除舊教育制度建立了民主、人民、大眾的教育制度。第二次是1958年,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的政治功能被強化。第三次是文革時期,將教育明確為為階級鬥爭服務的政治工具,更進一步強化了教育的政治功能。第四次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明確提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第五次是黨的十六大前後,出現了教育不僅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同時也要為人的發展服務的觀點。
從建國以來教育發展的歷程可以清楚看到,我國教育事業經歷了教育為政治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再到為人的發展服務的過程。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藴藏其中》指出,教育有四大支柱: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所謂學會認知就是學會學習,它的核心是學會思考;學會做事是把知識運用到實踐;學會共同生活是學會合作;學會生存是要培養責任感和生存能力。這“四個學會”把教育怎樣“以人為本”講得既全面又透徹,簡單明確,通俗易懂。
由此可見,教育為人的發展服務和“教育就是服務”這兩個“服務”是有本質區別的。教育要為人的發展服務,主要講的是教育使命,講的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屬性,是通過人的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而如今的一些學校強調的“教育就是服務”,側重點是學校面對學生和家長的辦學態度以及教師的崗位責任,突出的是一種商業屬性,意在讓教師以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標準對待學生和家長。讓人擔憂的是,這種認識會貶損學校教育的形象,造成了理念誤讀和混亂。
“教育就是服務”沒錯,但説的是為人的發展服務,並非一般性的商業服務,即使是民辦學校,學生也不是老師的上帝,依然是教育的對象。學校管理者和教師不宜把學校理解為商業服務機構,把學生和家長視為市場消費者。因此,好理念需要正確解讀,切莫跑偏,造成觀念和行動的混亂。
壹點號智簡課堂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