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釋如果有可能,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

首卷語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沒有學歷就找不到好工作,特別是現在這個年代。如今我們對學歷的認知要比十年前快很多,目前大家覺得學歷的起步點至少也是大學生
由於大學的擴招,導致我國的大學生遍地都是,更為誇張的是,研究生也遍地都是,因此對家長們來説,孩子上職高就是種恥辱,全家人都會在外面抬不起頭來。
上職高的學生家長,最怕的就是別人問自己家的孩子在哪唸書,好像上了職高後,這輩子就註定沒有出息。

心理學解釋如果有可能,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
曾經有條短信,內容是:不能跟職高孩子混在一起,小心上當受騙或被帶壞。或許這只是個提醒,但職高學生為什麼會如此被歧視?到底他們錯在哪了?
幾年前有部電視劇名為《門第》,裏面的男主角何春生高考沒考好,但女主角羅小貝卻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兩人從此產生了很大差距。

心理學解釋如果有可能,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
兩人從小定了娃娃親,不過在那個年代並沒有覺得學歷差距特別大,七年後春生成為了超市經理,小貝剛讀完碩士回到鄉。
由於工作和學歷的差距更大了,春生在追求小貝的過程中也非常辛苦,此時春生的家裏人認為,沒有好的學歷,也找不到好工作。
僅七年的時間,原來有學歷的春生,已經變成了沒有學歷的人,因為現在每十個人中就有四個是大學生,而近幾年讀職高的學生人數也不斷下降,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心理學解釋如果有可能,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
一、從眾與刻板的印象
現在的職高生不但沒有學歷,給人的印象也不好,因為確實有很多職高生打架抽煙,很多學生身上還有紋身,所以所有的職高生都被人認為是不良少年。
其實這不過是個別孩子,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因為中考落榜,他們很努力,但還是導致中考失利,來到了職高學校,卻受到那些不好學生的影響,也被貼上了不良的標籤。
長時間受到這樣的歧視,讓很多學生對自己也產生了懷疑,最後也認為自己努力是沒用的,不是他們不努力不上進,而是因為社會上的歧視,使他們不由自主的來迎合。
只要提到了職高生,人們的腦活中就會有種首先不良的形象,這種負面的信念一旦形成,很有可能會持久存在。

心理學解釋如果有可能,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
二、社會地位不平等
在學歷上,職高生確實處於劣勢,找工作自然也難,要是專業技術再弱點,更不可能會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工作,所以在社會上處於一個比較低的位置。
從社會階層的角度出發,在社會上處於較高位置的人,可能願意接受別人的偏見,對於職高生的負面評價,他們也是不在意的,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
但因為對職高生存在偏見,也因此可能會產生不信任,所以想要獲得好的待遇,估計也是比較難的,所以也會存在一些影響。

心理學解釋如果有可能,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
三、社會同一性
在自我的概念中,不僅僅包括的是個人同一性,也有社會的同一性。
謝里夫曾做過次山洞實驗,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小組,讓這兩個羣體產生爭執。
把自己跟特定的羣體聯繫,認為自己所在的羣體會獲得自尊,但跟其他羣體比較時,就會偏袒自己的羣體,要是與職高生的羣體相比,會讓人有種優越感。
比如説交通事故,如果司機是個男的,媒體不會報道出來,但要是個女的信息就會報道出來。學歷低的人出現了不好的新聞,就會有很多吸人眼球的信息爆出來。

心理學解釋如果有可能,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
大家會把這些信息跟事件結合在一起,自然就讓人有種不好的印象。但在現在的社會中,很多學歷不高的人也闖出了自己的天地,比如玻璃大王曹德旺,他不過是小學文憑。
而在就業方面,大學學歷的人可能是管理層,而職高就業的就是基層,也就是説職高生要被大學生管着,基層人員的社會地位低,自然也導致了職高生被歧視。

心理學解釋如果有可能,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
後記
可以看出,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只不過是人的一種偏見,或許這種偏見暫時不會消失,但我們也不能失去追求夢想的勇氣。想要徹底地改變這一看法,不是一句道歉就可以改變的,也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
目前要做的就是提高職高教育的質量,加強對職高學生的管理,讓他們的專業可以得到提升,這樣在社會上才可能有更高的地位,而職高生也應發憤圖強,不要受到這些外界言論的影響。
作者|李庸子
編輯|李庸子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2 字。

轉載請註明: 心理學解釋如果有可能,不要和職高生混在一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