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見死不救的“忠臣”

大明朝的風雲人物,之前在講大明末期與後金的對抗當中出現了許多名將,孫承宗,孫傳庭,熊廷弼,毛文龍,甚至包括袁崇煥,這些人或戰死沙場,或被皇帝處決,但是無論怎麼説,都可以算是為國盡忠了吧,但是明末還有一個人,在崇禎最後的危急關頭,手握八十萬重兵,當然也有説是三十萬,當然無論多少,結果他是見死不救,這樣的人到底是忠臣還是叛逆,今天令狐就跟大夥來聊聊這個奇人,左良玉。

左良玉,字崑山,生卒年不詳,是東昌府臨清州的人士,也就是今天山東省的臨清市,最早他是在遼東與後金作戰,幹得不錯,所以受到了户部尚書侯恂的提拔,後來在鎮壓農民軍的戰爭中,不斷擴大部隊,崇禎十七年被封為寧南伯,到了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後,他又晉為寧南侯,鎮守武昌,此時,弘光政權中的馬士英和阮大鉞排斥東林黨人,而左良玉則袒護東林黨,到了清順治二年,他從武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結果沒幾天就病死於九江舟中,他兒子左夢庚則率領所有人馬投降了大清。

左良玉——見死不救的“忠臣”

左良玉不同於袁崇煥、孫傳庭、孫承宗這些名將,人家都是科舉進士出身,而左良玉是窮苦老百姓出身,從小也就沒有讀過書,完全是從一個大頭兵,在最底層一點點被提升起來,有人認為左良玉是大明忠臣,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左良玉能被稱為忠臣,那吳三桂都可以被評價為精忠報國、赤膽忠心、披肝瀝膽了。

之前其實我也講了,吳三桂捱罵的主要原因是投降大清,明朝遺民罵他,後來吳三桂又反清,結果清朝也罵他,還被乾隆寫進了《貳臣傳》,牢牢的把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其實吳三桂投降清朝的時候,崇禎已經自殺了,真正意義上的大明已經滅亡,倘若吳三桂要真投降了李自成,我覺得那那才是對崇禎的最大侮辱,畢竟崇禎多少應該算是死在李自成的手上,所以,不管吳三桂投降給誰,都不應該算是叛明,而且在大明的最後時刻,他也算是盡了自己最後一份力了,可相比起吳三桂,左良玉乾的那可都不是人事!

《明史》中記載,“長身赬面,驍勇,善左右射。目不知書,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以故戰輒有功。”就是説左良玉大高個,大紅臉,勇敢敏捷,擅長射箭,別看不認識字,但是鬼點子不少,所以士兵們都很喜歡他,而且每次打仗基本都能立點兒功,這個其實不難理解,他本身就是從士兵幹起來的,喝酒耍錢,滿嘴爐灰渣子,這絕對接地氣。

左良玉——見死不救的“忠臣”

左良玉最早在遼東守邊,孫承宗麾下效力,1632年,一個叫王自用的農民軍頭領,主持了一場農民軍頭領會議,列席會議的有“闖王”高迎祥、“八大王”羅汝才以及尚未成事的李自成,在這次會議之後,農民軍一路從山西長驅直入,殺進河南,這時崇禎有點兒慌了,左良玉隆重登場,因為他曾在鎮守遼東時大敗後金,所以他被派到中原去抵禦農民軍,跟同樣鎮壓農民軍的孫傳庭不一樣,孫傳庭是屢戰屢勝,打得李自成是屁滾尿流,可左良玉就像條泥鰍一樣,就在那邊來回滾,有的時候獲得大勝,有的時候一敗塗地,憑藉着他的貴人侯恂,左良玉在崇禎六年還被升任為山西總兵,雖説在這期間他搶到很多功勞,但被人稱為“遇強則逃,遇弱則戰”,專捏軟柿子,所以大夥都很看不起他,可以説左良玉在那時的名聲就已經臭了。

你別看左良玉打仗不怎麼太亮眼,但是脾氣可是隨着官職上升,對上司也是傲慢無禮,先是對總督熊文燦一點兒也看不起,接着對繼任的總督,楊嗣昌也是陽奉陰違,不聽調遣指揮,1637年,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次發佈檄文,要求左良玉進山中搜剿流匪,左良玉不僅沒有響應,反而還縱兵在當地擄掠婦女,屯居舒城一個多月,因為他手握重兵,朝廷也拿他也是沒辦法。

但是有這麼一個現象,左良玉出戰,逢張獻忠必勝,逢李自成則必敗。這還真不是瞎話,左良玉曾經數次大敗張獻忠,其實一開始左良玉與張獻忠在長江流域你追我趕的十分默契,也沒有進行過什麼太大的戰鬥,前腳張獻忠走,後腳左良玉來,算着日子,不見面也不落後,就這麼轉圈,可轉圈的同時,左良玉每到一地,他的士兵必然瘋狂施暴,崇禎九年,張獻忠離開襄陽,左良玉隨後進軍襄陽,以查流賊的名義,在城中到處強姦、殺人、搶劫,以至於襄陽百姓恨兵而不恨“賊”,所以總體來説,左良玉打不入流的流寇還算是把好手,但是遇到李自成這樣稍微專業一點的農民軍,就只能是拼命逃竄。

左良玉——見死不救的“忠臣”

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再次起兵,楊嗣昌九次傳檄,調左良玉來會師,他都不來,結果幾天後楊嗣昌在沙市自殺了,此後丁啓睿接任楊嗣昌,面對人多的李自成,他自然帶兵攻打人少的張獻忠,這時左良玉出現了,他也帶兵前來欺負張獻忠,還在信陽打的張獻忠帶傷出逃,張獻忠沒辦法就投奔了李自成,這一下逼得左良玉只能硬着頭皮和李自成周旋。

後來在朱仙鎮與李自成遭遇,左良玉打了幾仗,結果全輸了,於是他就直接私自撤退,連夜跑回襄陽,崇禎十五年,左良玉在貴人侯詢的督撫下,不得不準備再次與李自成作戰,解圍開封,但此時侯詢已經不敢前往左良玉軍中,只敢在河北遙控,主要是怕被他賣了,左良玉和李自成在開封又碰面了,左良玉一見到李自成人數眾多,就連夜率軍撤退,連侯恂也不管了,李自成一看,當場下令追擊,撤退一下變成了潰敗,左良玉的軍隊大亂起來,彼此踩踏,死了很多人,左良玉自己帶領少數親兵逃往武昌,在武昌重新招兵買馬,並向武昌楚王要求軍餉,他覺得楚王給的太少,就乾脆率兵在武昌城中大肆搶劫,揚長而去。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開向北京的時候,當時能勤王的軍隊主要有三支,一支是遼東吳三桂部,另外是江北四鎮,最後就是左良玉部。説實話,吳三桂部責任更重大一些,因為松錦大戰失敗後,大明在遼東戰場的防線基本崩潰,如果不是皇太極暴斃,後金怕是早就打到山海關了,多爾袞穩定政權後,也開始準備向寧遠進發,此時吳三桂要是一撤,估計大明就只剩下一個山海關了,根本不堪一擊。江北四鎮當時就表示沒有能力北上,所以只有在湖北一帶的左良玉,他北上對崇禎的助力才最大,於是崇禎封左良玉為寧南伯,封他兒子左夢庚為平賊將軍,許諾以後讓他們世代鎮守武昌,崇禎是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的勤王之師,可左良玉故意拖延時間,上奏推辭,沒多久後就傳來了崇禎自殺的消息。

左良玉——見死不救的“忠臣”

在那個時代,老實打仗,嘔心瀝血的,大多被皇帝加上地方勢力聯合坑死了,比如孫傳庭、楊嗣昌、盧象升、孫承宗,毛文龍,甚至袁崇煥,左良玉的才能沒有他們高,卻因為找到了治崇禎的訣竅,後期竟到了能主宰天下大勢的地步,不可謂不諷刺,這是典型的做劣幣驅逐良幣!

大概左良玉對崇禎最大的恩情就是失聲痛哭了一陣,然後也沒有發兵北上去收拾殘局,左良玉號稱八十萬雄師,曾一度被看作南明的救星,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左良玉既沒有替崇禎報仇,北上與李自成打個你死我活,也沒有做好準備防止清軍南下,反而是在農民軍與清軍兩相決戰的時候,率軍南下,打着“清君側”的名義,要對南明政權動刀,也正是在左良玉的攻勢下,弘光政權迅速土崩瓦解。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末代的大明,一些豪強起兵作亂,率領部下到處搶劫,號稱天天過年,夜夜新郎,過着非常幸福的狂歡生活,左良玉就是其中的一個,評價他們不需要什麼理解和同情,只需要確保歷史的恥辱柱上有這些人就夠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27 字。

轉載請註明: 左良玉——見死不救的“忠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