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于謙在前線作戰,念及家中老母,感忠孝兩難全,寫下此詩催人落淚
數千年來,泱泱華夏出了許多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英雄。他們以血肉之軀,或在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或在生死一線之間,一往無前;或在世人誤解之時,負重前行。雖千萬人吾往矣。
于謙,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12歲的時候,于謙看見石灰窯煅燒石灰,便寫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名句。這一句,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着同樣的精神和信念。
而於謙也一直將文天祥當作偶像,一生都供奉文天祥的牌位。民間還一直流傳一個故事,説于謙出生前夕,其父於仁夢到文天祥,説是要轉世投胎做於家的子嗣。於仁醒來之後,于謙就出生了。
於仁因為太過吃驚,加上懷着對文天祥的崇敬,所以為兒子取名“謙”。
于謙人生的高光時刻,就是土木堡之變後保衞京師。他在朝廷做官的時候,正是明英宗時期,這個皇帝十分寵幸宦官,不做正事。因為當時有“三楊”輔佐政事,加上太皇太后張氏掌舵,明朝這艘船到也行駛在正道。
不過三楊去世之後,一位叫做王振的宦官,開始帶着明英宗胡作非為。後來,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帶領二十萬大軍征討瓦剌。但因為王振的胡亂指揮,二十萬大軍被也先打敗,明英宗朱祁鎮也被擒住。
朝廷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紛紛要放棄北京南渡,卻被于謙喝止。于謙在朝廷上大聲斥責羣臣,讓他們以宋朝南渡為戒,並且他和孫太后等人主張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一起抵禦瓦剌。
于謙在危難之際,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原兵部尚書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死),負責防禦。因為于謙調度有方,屢出奇謀,也先帶領的瓦剌軍隊被擊敗。于謙帶着明軍追到了居庸關。
擊退瓦剌入侵後第二年立春,于謙想到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心中感慨,寫下一首七律《立春日感懷》:
年去年來白髮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舊年過去,新年又來,來去之間,白髮漸漸增多。如今在前線作戰時期,戎馬披甲,卻又逢立春。這個本該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自己卻不能在長輩身邊盡孝,不能為家中小輩盡責。
頷聯的“關河”,意思是關山河川之意,在句中指邊塞。“底事”意思就是“因為什麼事”。邊塞為何要留客?是因為國事,詩人不得不留在邊塞,保家衞國,守護黎民百姓,是他一生的理想。
只是,歲月無情,青春易逝,令人不禁惆悵不已。“貸”在這裏可以解釋為“饒恕”,歲月不饒恕人。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警句,是千古流傳振奮人心的名句。上句的“丹心”,就如文天祥中的丹心一樣,裝的都是為國為民,不摻雜任何私利。旁人寫這句詩,或許有作態、誇口之嫌,而於謙寫下這句詩,卻鏗鏘有力。
下句則是對親人的那份愧疚和柔軟。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詩人用“寸”來形容“心”,也是表達這層含義。既然選擇了忠義,則很難成全孝,所以只能空留兩行清淚。讀者也不禁落淚。
就像前文所説,所謂的英雄,也是血肉之軀,也有親友家人。瓦剌大軍壓境,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于謙像是定國柱石一般,那時在眾人眼中,他頂天立地。可是,在佳節、明月夜,于謙也會感到孤獨和思念。
最後一聯説,孤獨的情懷,不能排遣,只能湊個五辛盤,自己迎接新春。“五辛”就是用盤子裝着葱、蒜、韭、蓼蒿、芥,這是古代的一種民俗。
這首詩,雖然藝術成就説不上多高,但從中,能夠體現一位英雄的柔軟,同時也能感受到英雄之所以是英雄。這是因為他們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只是,于謙最後為人所冤殺,史載:天下冤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