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教師輪崗10天的挑戰與收穫

今天是教師節,也是密雲區新城子中學青年教師沙昊傑輪崗到新學校的第10天。她輪崗的學校是北京育英學校密雲分校,未來她將在這所學校輪崗交流3年。日前,北京市“雙減”發佈會明確,今年起,本市在義務教育階段將大面積、大比例推行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沙昊傑就是“新政”出台後的首批輪崗的老師。作為一名深山區的語文老師來到城區的學校輪崗,她坦言,過去的10天裏,她在緊張地適應着,也在過程中收穫着。

沙昊傑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今年6月底,密雲區教師輪崗報名啓動後,她主動向區裏提交了輪崗申請並得到批准。7月中旬,她就收到了到北京育英學校密雲分校輪崗的通知。“剛聽到這個消息有些驚喜,但也有些擔心和緊張。”沙昊傑坦言,新城子中學距離密雲城區60多公里,是北京最東部的深山區中學,整個學校規模較小,三個年級6個教學班,每班20多名學生。現在輪崗的新學校在學生數量上就與原來的學校形成明顯反差,僅初一一個年級就8個班,每個班學生人數在40名左右。陌生的學校、更多的學生數量、不同的學情等都讓她有些緊張。“雖然,我之前在密雲區集體教研時,與新學校的一些老師們打過交道,瞭解了一些情況,但還是擔心在教學上有不適應,這不,暑假期間,提前就向認識的老師打聽學校的整體情況,環境、學生的學情、作息時間等等。”

除此之外,她還利用假期時間研究了初一的教學計劃。“雖説還沒有開學,提前做點總是好的,做到心裏有底。”沙昊傑表示,開學前,她已經做好了面對新學期、新挑戰的準備。

挑戰一

班裏學生數量翻倍

如何快速記全學生名字?

轉眼,新學期的第一個挑戰就來了,那就是認人。開學前,沙老師被學校分為初一1班和2班的語文老師,同時也是初一1班的班主任。一下子成為80名學生的語文老師,面對學生名單,怎樣在最短的時間把人認全成了她開學後的第一個挑戰。

沙老師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以前在新城子中學時,每班學生才20人左右,兩個班加起來也就40人左右,兩三天就全都能認全。如今,學生數量上直接翻倍,壓力瞬間陡增。剛開學那兩天也出現過臉兒熟卻叫不出學生名字的尷尬。

“老師叫不出學生名字,學生們沒有歸屬感可不行”,在仔細琢磨後,她想到了一招,在學生桌子上立桌牌。這樣既方便了上課點名,也能夠更快速“對臉認人”。那兩天,經常創造機會給同學們點名,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儘快認識學生。果然,這招有效,沒兩天,她就跟班裏的學生熟悉起來了。“我這招還被同年級的老師們借鑑去了,大家都説這招好用。”

一位青年教師輪崗10天的挑戰與收穫

挑戰二

作業批改量大

如何關注不交作業的“漏網之魚”?

“其實在來到新學校之前,我最擔心的就是班額增大,作業量增加,自己應付不過來。”沙昊傑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如她所想,因班額增大,果然帶來了作業問題,但不是批改不完,而是出現了不交作業的“漏網之魚”。

“以前在山區校,從備課到教學、批改作業,教學進度安排都是我自己做。40個孩子還湊合,實話講,學生量突然變多,要從批改40份作業增加到80份作業,能不能批改完,這是在開學前我最擔心的。”沙老師坦言,但剛開學,她的顧慮就打消一大半。“如今新的學校裏,都是同一個教研組的老師們一起教研,一起商量,共同備課。大家都提意見,分工協作,教研效率馬上就提高了,感覺還挺好的。教研效率高了,就給批改作業留出了時間。”

但收作業過程中,卻遇到了從未遇到過的新“麻煩”。以前一個班20多人,收作業挺簡單的,一眼就能看出哪位同學交了作業,哪位同學沒有交作業,馬上就能看出來。可現在兩個班80餘人,稍不留神就有不交作業的“漏網之魚”。

這可怎麼辦?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裏,她想過專門請同學幫忙記錄,但浪費時間。最後,她想到了一招,在教室後方的收納櫃上貼上“語文作業名單”,同學們把作業都交在自己的收納格里,交過作業的同學在自己名字後面畫勾。交齊後,只需數數,對名字即可。

“藉此機會,在開學之初,我還給同學們進行了誠信教育。讓同學們都自覺交作業,現在已經試驗幾天,效率確實提高了。”沙老師説。

一位青年教師輪崗10天的挑戰與收穫

挑戰三

學生學情變化大

如何更好應對多元化的學生?

快速認人、作業收交問題在如何教好不同層次學生的挑戰面前,都略顯遜色。為此,沙老師在日常教學和管理方法上正在嘗試做出改變。“在這幾天與新學校學生們的交流中瞭解到,班裏的學生學習層次比以前學校的學生更多元。”沙老師提到,以前教山區的學生多注重基礎的教學,在抓基礎落實上需要下大力氣就夠了。如今,班上的同學能力層次比較多元,有的學生能力非常強,接受知識的速度非常快,僅靠基礎知識是滿足不了這樣學生學習需求的,但也有學生基礎比較薄弱,需要大力抓學習習慣、夯實基礎。這就要求更加註重分層教學,調整教學方法。

如今的沙老師,除了抓基礎知識落實之外,也更多地在學習方法上給同學們加以指引,並給同學們留出拓展訓練的時間。“對於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我也拿出了此前的教學經驗和資料,對他們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基礎訓練。”

沙老師感慨,每個學生學情必須瞭解清楚,學習進度、學習能力都要了如指掌,這是她剛當老師時,帶她入門的老教師告訴她的。她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如今也不會因為學生數量增多而有所鬆懈。“我會不斷地在瞭解學生的過程中,逐步調整教學方法,適應學生的需求。這是一個長線工作,也是一個挑戰,需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

對於學生的詳細瞭解,也表現在選拔班幹部上,以前深山區的孩子們從小學到初中,基本都是同學,班幹部選舉就比較容易。如今孩子們的能力在短時間內還顯現不太出來,還需要深入的交流後再做出決定。沙老師説,她還得再多觀察,儘量讓同學們的各方面能力在班級都有所體現,讓孩子們自己把班級管起來。

一位青年教師輪崗10天的挑戰與收穫

收穫

開學遇到新“師傅”

將在研究的路上繼續走下去

雖然,剛剛進入新學校輪崗不到兩週,但沙老師説,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自己也收穫了成長,更是在新學校裏找到了值得尊敬的“師傅”,還從“師傅”那裏挖到了第一塊“寶”。

今年是“雙減”政策出爐後的首個新學期。新學期裏,對於課堂質量、作業減量的要求更高了,這是給所有老師帶來了一個共同的挑戰。在新的學校裏,她找到了新的提高作業質量的方法,開展言語實踐類活動,這是她挖到的“寶”,同樣,這塊寶的打磨人就是新學校裏主管語文教研組的教務副主任羅老師,她心目中的新榜樣和師傅。

“羅老師的言語實踐類活動非常好,對於我們來講是個非常好的借鑑。”沙昊傑介紹,所謂言語實踐類活動,就是每週給學生布置個性化的實踐作業,讓學生能夠通過語言或文字,增加學生的表達能力。比如,以小廚神為主題,請同學們回家介紹一道菜,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可以圖文並茂地做一個美篇,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語文素養。“這樣的實踐作業,學生們都很喜歡,做起來積極性非常高,在開開心心中就完成了作業。以後再回到原來學校的時候,就可以把這個好辦法分享給大家。”

同時,沙昊傑還提到,羅老師是個研究性的人才,喜歡用課題的方式研究教學問題。比如學生作業的問題,羅老師就把它作為了一個日積月累可以研究的課題,帶着大家鑽研怎樣更好地提高作業質量。通過大家一起研討、一起分享經驗、方法,研討出結合學校實際的成果。“以前我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現在我發現這是對自己未來能力提升非常好的指引。”

除了新的師傅之外,沙老師還深深感受到,周邊老師帶給她的善意。“老師們對我都非常熱情,無論是教研還是生活,對我都很照顧。人際方面,根本不會成為我的問題。”

談到輪崗這項舉措,沙老師表示,輪崗讓她這位在山區工作的老師能走出來,在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有所提升,學到更多的東西。以後她都可以帶回去,根據學校的情況進行調整後為之所用。“三年的輪崗時間説長不長,説短也不短,剛好是一個初中週期。正常情況下我希望可以從初一到初三都經歷一遍。”沙老師説。

現場

語文分層教學

從學生回答問題開始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昨天上午十點左右,北京育英學校密雲分校初一(2)班的教室裏,傳出沙昊傑老師朗讀散文《濟南的冬天》的聲音。這是她作為輪崗老師,第十天為同學們上語文課。

“大家讀完了這篇散文,認為哪一句在文中最生動、最形象,為什麼?”當沙老師的問題拋出後,坐在角落的趙星同學(化名)低着頭,似乎想要舉手卻又猶豫不決。沙老師看到後,立刻點名趙星同學回答問題。“趙星同學説得非常有道理,找句子也非常準確,我們應該表揚他。”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注意到,趙星同學的回答並不是最精彩的,在他回答不出為什麼時,沙老師還幫他“解了圍”。隨後沙老師佈置課堂練筆,要求同學們寫一段對景物的描寫。當沙老師走到趙星同學身邊時,看到了他剛剛寫好的標題《不起眼的銀杏》,又立刻表揚他:“這個標題真不錯,一定要説出為什麼不起眼。”

下課後,沙老師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趙星同學不善言談,平時比較害羞,通過開學幾天的觀察,他的基礎有些薄弱。他想回答問題,非常難得,我必須鼓勵他,給他信心,讓他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下課之後,他主動給我交了前天的作業,還自信地説感覺還不錯。”沙老師拿着趙星同學的作業,很有成就感地説。

這也是沙老師來到新學校後在教學方法上的新探索。她告訴北青報記者,來到新學校之後,學生人數多了,每位學生情況、基礎各不相同,這就需要老師來發現,及時分層教學,即使是同一個問題,也要給不同基礎的學生留出可回答的空間。比如,同樣是找出形象生動的句子,對於學習基礎弱一點的學生,老師就要多啓發。對於學習基礎好的學生來講,不僅要讓他説出為什麼,還要讓他説明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一來,基礎弱的學生髮現,在課堂上自己回答問題還挺好,學習興趣就上來了。學習基礎好的學生,也能通過這個問題,有所收穫。”

內存

幹部教師交流以

最基本教育週期為單位

日前,北京市教育“雙減”工作新聞發佈會舉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表示,新學期,本市將大面積、大比例推進幹部教師輪崗交流。東城區、密雲區為首批兩個試點區,下一步,全市將有計劃地逐步擴大試點,在今年年底前再啓動六個區的幹部教師輪崗交流試點。

交流有哪些形式?李奕提到,主要形式包括區域內校長交流輪換、骨幹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三個維度。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城區完善學區(教育集團)改革,着力推進跨學區(教育集團)交流輪崗。優化學區(教育集團等)結構,努力實現學區(教育集團等)區域內全覆蓋(過去的以單一學校、班級為孩子提供服務的供給方式,調整為學區集團的供給,讓孩子能夠享受到更多的資源,見到更多的老師)。從縮小區域內校際差距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推進學區(教育集團等)內校際間師資均衡配置基礎上,重點推進全區範圍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交流輪換,區級以上骨幹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二是遠郊區全面推進交流輪崗。在全區範圍內,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交流輪換,區級以上骨幹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

李奕提到,幹部教師交流要以最基本的教育週期為單位,比如至少是一學期、一學年,最好是一個成長週期,比如3年一個學段,小學的低年級學段、高年級學段等,保持教育供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武文娟

編輯/彭小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02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位青年教師輪崗10天的挑戰與收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