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匈奴被稱為“草原第一胡”,根在華夏。戰國之前,匈奴的實力並不強,當時被中原稱為“獫狁”、“葷粥”等。戰國之後,匈奴崛起,開始正式以“匈奴”命名。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然而,匈奴之崛起並非一帆風順。戰國時期,匈奴毗鄰趙國,經常滋擾對方。後來,名將李牧用計於雁門關圍殲10萬匈奴騎兵,致使其一蹶不振,數十年沒有南下。

秦始皇吞併六國的時候,匈奴再次崛起,並誕生了第一位單于“頭曼”。頭曼單于又稱“撐犁孤塗單于”,寓意為天子,可同秦始皇比肩。但是頭曼時代的匈奴同漢朝時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語。因為頭曼時代,匈奴還是小弟級別,經常在月氏與東胡之間受着夾板氣,所以頭曼單于才會把兒子冒頓送往月氏做人質。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既然東有東胡,西有月氏,北部又嚴寒,因此匈奴只能向南擴張。恰好當時的中原大地正在經歷“七雄歸一”的戰爭而疏於邊境防禦,因此匈奴趁虛而入,佔領河南地(河套平原)。
秦始皇一直對進入“家門口”的匈奴耿耿於懷,但是統一天下後沒有急於對其用兵。當他第四次巡遊得到方士敬獻的圖讖“亡秦者胡也”後,才決定出兵滅胡。秦朝的對匈戰爭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進攻河套平原。匈奴不敵秦軍,節節敗退。但是頭曼單于並不甘心佔領的地盤丟失,於是命左賢王率10萬人馬於殺虎口列陣,自己作為側應,同秦軍展開決戰。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此戰,匈奴主力遭受重創,秦朝收復河南地,將疆域向北擴展至高闕、陽山、北假一帶,並移民屯守,置設郡縣。為了防範匈奴捲土重來,蒙恬將原趙國、燕國長城同秦國長城連接,形成一條東到遼東西至臨洮長達萬里的防禦線。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冒頓時代,匈奴的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元前209年,頭曼被兒子冒頓射殺。登上單于之位的冒頓開始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
單于之下,由左右骨都侯輔政。左右屠耆王掌管地方行政,左方管理東部,右方管理西部,單于直接管理中部。除單于親自統領軍隊外,從左右賢王、谷蠡王、大將、大都尉到左右大當户也都分別統軍作戰。統領萬騎的24個軍事首領被稱為“萬騎長”,萬騎以下設置千騎長、百騎長、十騎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户、且渠等官職,完整而嚴密的軍政體系建制正式定型。

所以,冒頓初期,匈奴能作戰騎兵已近30萬。接下來,冒頓開始大規模的開疆拓土。首先向東將得寸進尺的東胡打回原形,致使其分化並蟄伏於烏桓山與鮮卑山一帶;向北擊敗了渾庾、屈射、丁零部,拓地達貝加爾湖;向西趕走盤居於河西走廊一帶的月氏,迫使西域多數王國稱臣納貢;向南征服樓煩、白羊河南王,重新佔領河南地。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因此,今非昔比,漢朝所面對的匈奴已經脱胎換骨達到鼎盛,而漢朝初創,又經歷多年戰亂,民生疲弊、百廢待興,很難同匈奴抗衡。
到公元前133年漢匈全面開戰時,匈奴經歷了從冒頓、老上、軍臣、伊稚斜、烏維、兒、呴犁湖等單于,漢朝皇帝則經歷高祖劉邦、惠帝劉盈、呂后、文帝劉恆、景帝劉啓、武帝劉徹。
而從漢高祖的白登之戰之後,漢匈雙方整整67年沒有大規模的衝突,但小摩擦時有發生。在這數十年裏,匈奴繼續強盛不衰,漢朝國力也蒸蒸日上,所以漢、匈決戰已是必然。那麼,同樣對匈奴作戰漢軍為什麼艱難取勝呢?
一、預判失誤,計劃不周
漢朝曾經兩次犯了輕敵冒失的錯誤,一次是白登之戰,一次為馬邑之謀。白登之戰,劉邦30萬大軍無功而返,馬邑之謀同樣功虧一簣。原因就是計劃不周全,沒有臨戰經驗,草草行動,無功而返。再説,匈奴曾經經歷被李牧的大敗的教訓,所以提高了警惕。而漢武帝想複製李牧的成功,但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所以註定徒勞。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二、目標不明確
馬邑之謀後,漢、匈徹底翻臉,匈奴頻頻擾邊,漢武帝派衞青、李廣、公孫賀、公孫敖四路出擊。結果漢軍在明處,匈奴在暗出,漢軍千里奔波,匈奴以逸待勞,李廣、公孫敖均慘敗,公孫賀無功而返,只有衞青於龍城小勝,斬敵數百。此戰差強人意,顯然漢武帝像是在碰運氣,因為他並不知道匈奴的主力在何方,如同瞎人摸象一般,失敗也不意外。
三、戰略轉變,局部取勝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由“到草原上碰運氣”,轉變為有目標的進攻。他派衞青、李息率軍進攻河南地的匈奴大本營。此戰算得上是漢匈開戰以來的第一次大勝,衞青斬殺俘虜匈奴數千人,白羊王、樓煩王戰敗逃跑,漢軍繳獲牲畜百萬餘頭。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結下來,匈奴開始反撲,準備奪回河南地,但均被漢軍擊敗。公元前123年,漢朝派七位將軍出征匈奴,史稱“七將軍伐匈奴”。此戰共消滅匈奴兵九千餘人。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河西之戰,匈奴渾邪王投降。盤居於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勢力被嚴重打壓,致使匈奴對西域諸國的影響力也逐步減小。
經過上述戰爭,漢朝只是將匈奴勢力逐漸從邊境剔除,並打通河西走廊,開始同西域部分國家建立戰略同盟,形成對匈奴的戰略圍攻,但匈奴的主力並沒有受到重創。所以漢朝傾十年之功,僅換來的是局部勝利。同時,還招來匈奴更頻繁的侵擾,一場決戰勢在必行。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四、收官之戰並未收官
公元前119年,漢朝10萬大軍分兩路出擊,一路由大將軍衞青率領,一路由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其中衞青還統帥李廣、公孫賀、趙食其、曹襄等幾位將軍,採取正面進攻左右包抄策略,計劃全殲匈奴單于主力。結果,衞青正面進攻,擊敗匈奴單于主力,而負責包抄的東路軍李廣、趙食其則迷失在大漠。因此,雖然霍去病部大獲全勝,但依舊沒有改變匈奴主力遁逃的事實。因此,漠北之戰喜憂參半,遺憾收場。
漠北之戰過後,雖然匈奴受到重創,但漢朝也陷入疲弊,因此雙方暫熄刀兵。而當霍去病去世後,漢朝對匈奴的戰爭陷入被動常態,要麼勞師遠征、無功而返,要麼損兵折將,慘不忍睹。而當漢武帝起用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後,漢朝的幾次出擊皆以失敗告終。在漢武帝有生之年,也沒有改這個局面。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81 字。

轉載請註明: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