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説到誰誰考上了北大,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這孩子真聰明,智商真高”。
但是這些孩子真的都是天才嗎?
其實不然,其實即使是上了清華北大的孩子,大多數人的智商也都在90-120這個範疇中。
天才或許有,但是也只是鳳毛麟角,只佔據着一小部分。
其實後天的教育是很關鍵的。
畢竟我們也看到過很多的小時候非常聰明,但是長大之後卻沒有什麼成就的人。
所以究竟怎樣的人才能夠上清華北大呢?
也有很多的教育專家對此感到好奇,所以也對清華北大學生的家庭狀況,成長經歷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大多數人都有這3個共同點。
這其中並不包括“補課”,事實上,經過調查發現,其實這些學霸們很少有過補習班的。
但是並不是説他們就玩了,而是他們都找到了比補課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1、從小就很自律,對學習有規劃
在清華大學校史館舉行過一場“清華大學優良學風檔案史料展”,在這其中就展出了一些清華畢業生和在校生的筆記、作業、計劃等。
表格內容是一週的整體安排,每天的時間段列得很清晰。
我們都知道,大學是沒有老師監督的,學習這件事全都靠自覺,或者是自律。
但是有多少孩子,其實只要一沒有人管,馬上就開始放縱自己,開始偷懶了。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父母有沒有在孩子小時候就幫他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孩子從小就更自律,對學習有規劃,那麼就是有足夠的內在驅動力,自然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同時,學習也更有效率。
反之,如果孩子不夠自律,總是別人説一句他動一步,缺乏內在驅動力,那麼外界的推動力一旦沒了,他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降低。
2、有屬於自己的愛好,熱愛閲讀
其實這些上了清華北大的孩子,他們都不是單純的學習機器。而是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南寧市理科狀元楊晨煜喜歡打羽毛球、寫書法,而且還喜歡看紀錄片,對科研感興趣,最終選專業的時候選擇了科研方向。
央視名嘴白巖松的兒子白清揚也是從小就喜歡看書,最開始金庸小説,然後對那個朝代感興趣,然後對歷史感興趣,大學的時候選擇了歷史學。
在別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迷茫於專業選擇的時候,他們早就已經確定了自己以後要走的路。
有了目標之後,學習才有足夠的動力。
3、高水平勤奮,學習更輕鬆
總有一些孩子,看着好像總是在玩,但是學習卻總是能夠名列前茅。
但是他們真是是在玩兒嗎?
在上課了的時候,聚精會神聽課的一定有他,自習課的時候專心做題的也一定有他?
他們只是善用一些方法,避免低水平的勤奮。
就像是成都市的高考學霸張家豪在採訪中説,他會製作錯題集,不僅要看錯題的形式,更要看背後的知識點。
這樣學習效率自然特別高,有時間玩,還有時間休息,不疲勞學習,避免對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
現在其實很多孩子都已經放寒假了,那麼其實正是培養孩子學習好習慣的時候。家長要抓住這個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