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會發現,在8~12個月的時候,孩子對「躲貓貓」這個遊戲突然有了極大的興趣。每次我們在孩子面前,把手放在臉上「藏」起來,打開雙手讓他看到我們的臉重新出現時,總會引來孩子一陣陣清脆悦耳的笑聲。這銀鈴般的笑聲就像一味助推劑,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重複和孩子玩起來。
隨着孩子開始學步,探索的範圍變得更大,你可能還會發現孩子對藏物品非常着迷。他們會翻箱倒櫃,像探索新大陸一樣看看櫃子裏放着什麼有趣的東西;他們會移開障礙物,找到藏在背後的玩具,並且樂此不疲。
到底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動作的背後隱藏着什麼秘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
孩子喜歡玩「躲貓貓」,玫瑤老師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探索「物體恆存性」,開始學習用「圖示」解決問題
最開始的時候,嬰兒許多動作是沒有目的的,比如説他揮動雙手的時候偶然碰到自己的臉,發現了自己的手並把手指放進口中。
而在8~12個月的時候,嬰兒能作出有目的的或者指向目標的行為,能夠準確地協調圖示來解決問題。
皮亞傑著名「藏東西任務」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這個實驗中,皮亞傑給了孩子一個有趣的玩具電話,在孩子探索一段時間後,把它用毛毯遮蓋藏起來。
8~12個月的孩子會有目的的「移開」毯子,並「抓」住玩具。「移開」和「抓住」這一系列的動作圖示,被皮亞傑認為是孩子所有解決問題的基礎。他們會反覆練習這項技能,讓動作更加熟練且精確。
孩子能找到藏起來的物品,這也是孩子認知升級的一個里程碑——瞭解「客體永存性」的概念。
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認知還停留在:東西藏起來了,看不見是不是就代表消失了?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寶寶在母親離開的時候哇哇大哭,他們會認為:媽媽看不見了,是消失了嗎?她還會回來嗎?
隨着經驗的和認知的發展,他們會逐漸掌握「客體永存性」,即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媽媽的臉被遮住了,不代表媽媽不在了,她還是會重新出現的,她甚至會開始期待媽媽的臉重新出現的過程。
從躲貓貓「再確認」的過程帶來正向反饋和愉悦感
如果你細細觀察,孩子們在玩躲貓貓的遊戲時會發現:最讓孩子愉悦、興奮的並不是「躲起來」,而是「被找到」。
在我和我們家孩子玩躲貓貓的時候,她甚至還會故意躲在大人容易找到的地方,好讓你找到她。
「我猜你一定會找到我!」「你果然找到我了!」這一心理的活動過程,就像是一個積極的正向反饋,當正向反饋越多,孩子自然也會更願意玩。而「找」的過程,給予了孩子一段空白的時間,使她更期待被找到的驚喜瞬間,帶來學習的刺激感。
當然,一旦孩子長大發現了更有趣的事,躲貓貓這個遊戲帶來的正向反饋無法滿足他時,他就不再會對這個遊戲感興趣了。
感受父母全情的「看見」和「陪伴」
捷爾任斯基:孩子最喜歡愛他的人,也只有愛才能培養他。當孩子看到並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時候,他會努力聽話,不惹父母生氣。
在和孩子玩躲貓貓的時候,我們會放下手機和雜念,全情的陪伴孩子。對於一個小寶寶來説,我們可以還會把他抱在懷裏,用雙眼注視他,這些都讓寶寶感受到全心全意的付出和陪伴;
而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説,躲貓貓讓孩子感覺到身體離開了父母一段距離,但是父母的心思還在他們身上呢。
「躲貓貓」背後,還有這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躲貓貓的遊戲看似簡單,其實背後不僅符合孩子階段性的發展特點,而且還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為獨立奠定心理基礎
對於8~12個月的孩子來説,躲貓貓的遊戲讓孩子從認知上理解到,事物消失了並不代表不存在。這個認知的升級可以讓孩子理解到父母暫時的離開並不是拋棄,爸爸媽媽還是會回來的。
這就為孩子的過渡「分離焦慮」奠定了一定積極的心理基礎。
學會「去中心化」,為共情和理解他人奠定認知基礎
孩子在和我們玩了一段躲貓貓的遊戲之後,他們會開始思考:我怎麼樣才能藏得更好,不被你發現?我又怎麼樣才能更快地找到你呢?你的體型比較大,可能藏在哪些地方,又不可能藏在哪些地方呢?
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學習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心理時就曾提出幼兒在思維方面存在着「自我中心」的特點。
幼兒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看到的一樣。
而孩在躲貓貓的過程中,孩子會通過把自己的想法與他人行為進行對照以及比較,學會「去中心化」並理解別人。這些過程都對寶寶思維的「去中心化」很有幫助,他們會變得更容易同理他人,瞭解自己。
享受學習的樂趣,成為更積極與環境互動的人
躲貓貓還能讓孩子的思維和動作更得更積極、更有效。「藏」與「找」的過程,同時會協調孩子的身體動作和大腦思維,他們還需要在與成人的社交互動中調整策略和方法,讓遊戲持續保持一定的興奮度和有趣性,如此孩子一定會成為更積極與他人和環境相互動的一個人。
根據聲音判斷方位,使感官判斷更敏鋭
孩子為了在躲貓貓的時候更快的找到藏起來的父母,他們需要啓動敏鋭的感官系統。通過積極聆聽環境中發出的聲響,判斷父母可能藏身的位置。
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經驗:當我們在路上行走時,如果身後有一輛車經過,雖然我們沒有回頭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聲音判斷車子與我們的距離,從而躲避有可能發生的危險。
這就是對聽覺敏鋭的感官體驗,讓我們的大腦不加思考的指揮身體作出更精準、更安全的動作。
同樣的道理,躲貓貓過程中孩子鍛鍊的根據聲音判斷方位,也可以幫助孩子的感官更精確,幫助他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精確的判斷。
為了強化孩子理解「物體恆存性」,幫助他們學習用「圖示」解決問題,除了躲貓貓,我們還可以和孩子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
創建一個「躲貓貓盒子」,讓孩子的雙手和心智共同參與玩耍
蒙特梭利有許多類似的「物體恆存性盒子」。
這些小抽屜和小球的探索可以幫助孩子感受:物品塞進小洞裏,從消失又重新出現的過程。這樣的小遊戲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認知,減少危機焦慮,同時可以讓他們以更加積極的狀態與環境互動。
在網上可以購買到很多類似的蒙氏教具,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進行改造,讓孩子享受當中的樂趣。小年齡段的孩子專注的時間短,對於玩教具玩耍的時間並不長,自制一個「躲貓貓盒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基礎的「躲貓貓盒子」,只需要一個鞋盒、幾個木球和膠帶即可完成。在鞋盒的上方裁剪出與球大小相當的圓洞,讓孩子可以將球投入。
孩子還可以觀察到球從洞口滾出來,從視覺上看到球「消失了」到球「重新出現」的過程。
生活種常見的紙巾盒也是一個很好的「躲貓貓盒子」的素材,只需要在紙巾盒的一個側面剪開一個「門」即可。我們很容易就會收穫一個用雙手和心智共同專注工作的孩子。
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的手,你會發現他們的手正在越來越精細化的發展。從最開始緊緊的抓握反射,到逐漸放鬆,可以靈活使用4個手指、3個手指,到逐漸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撿起十分細小的頭髮。手的發展會帶給孩子智能和心智成長的巨大飛躍。
孩子在大約10個月的時候,可以發展出初步的「鉗指抓取能力」,即大拇指與食指相對,抓取小物品。他們的手部動作會變得越來越精細化、智能化。
鉗指抓握
當他們的手越來越能幹,他們就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更加獨立。比如,將換下的尿布扔進垃圾桶,把玩具放進筐裏整理好等等。
蒙特梭利:手是心智抓取的器官。
我們也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讓他們的小手變得更靈活,以支持孩子心智的發展。
比如這個小盒子改造成的「躲貓貓儲蓄盒子」,可以支持孩子使用「鉗指抓握」的技能進行活動。細小的洞口需要孩子更多的使用手眼協調的技能,也給孩子身心合一的工作,以及專注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不同形狀、不同重量、不同高度的物品,讓孩子進行多感官的探索。
隨着孩子的經驗和認知的不斷豐富,他會對空間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可以用視覺進行判斷,什麼樣的形狀可以放入何種空間裏。
在下面這張圖片裏,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正用一個正方形的小積木放入一個正方形的洞裏。他會通過不斷的嘗試,感受事物消失到重新出現的躲貓貓過程,同時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有能力使事情發生的人。
寫在最後
如果我們放下身段,仔細的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孩子喜歡重複玩「躲貓貓」,這不僅僅是「練習」動作而已。動作的背後代表的是孩子心智的發展和成長的需求。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玩教具更是孩子的天使。正如莎士比亞曾説:
遊戲就是孩子的工作。
如果孩子的環境裏充滿了吸引他們的活動,他們就能做到既發展思維,豐富知識和能力,同時又能享受兒童時代真正簡單又單純的樂趣。
參考資料: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