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減水水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五代十國,是沙陀人的時代。五代中有三代中原王朝,是沙陀人建立的。但是,沙陀人除了馬刀飲血,卻沒有給亂世中原注入一絲新鮮特質。亂世已經血紅髮黑,而沙陀人只是讓血更多、讓紅更黑。
大唐遭遇的問題,後唐李存勖全都遭遇了一遍。所以,並非李存勖無能,而是亂世之病已經毒入骨髓。軍事天才李存勖,能夠為父報仇,卻不能成就王朝輝煌。
接力李存勖的是後唐莊宗李嗣源。李嗣源本是代北沙陀人,十三歲投到李國昌的沙陀軍,後來成了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絕對是個有忠有情的好家臣,還是個有仁有義的好皇帝。但是,志大才疏的他,真心應付不了亂世博弈。他能哭來一個天下,但是卻哭不來這亂世留情。因為亂世本無情,除非打個天翻地覆、除非殺個翻江倒海,否則就全是冷酷的計算。
01.大唐的邏輯: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
公元926年,後唐剛到第四個年頭,就已經風雨飄搖了。因為大唐的問題,後唐全都要遭遇。皇帝猜疑將軍、將軍猜疑皇帝,廟堂權力就是一條越來越緊的猜疑鏈。於是,大唐的藩鎮問題、宦官問題、河朔問題、財政問題、邊地問題以及軍變問題,一股腦全部丟給了後唐。最典型的事件就是魏州軍亂。
魏博指揮使楊仁晸,率領魏州兵鎮守瓦喬關,防禦契丹人。這是邊地問題。“逾年代”,守了一年就要返回魏州老家。但是,國家沒錢犒賞歸來將士,所以擔心軍變,於是就讓魏州兵駐軍貝州。這就是財政問題和軍變前奏。
但此時的後唐權力中心正在上演腥風血雨。後唐皇帝李存勖,族誅郭崇韜、朱友謙等一眾功勳將領。挑唆主臣相疑而引發政治大屠殺的,正是宦官優伶這一夥人。這就是藩鎮問題和宦官問題。
廟堂腥風血雨,然後江湖謠言四起,而魏州兵這支河朔勁旅,當然不可能安分。有家不能歸,更是火上澆油,大兵們的怒火一點就着。但誰也沒想到,軍變的導火索竟是一次賭場失意。
軍卒皇甫暉晚上賭錢賭輸了,然後怒火中燒。於是,皇甫暉帶頭鬧事,魏州兵集體軍變。這夥人先是劫持了指揮使楊仁晸,勸楊仁晸帶着他們進京勤王。節度使楊仁晸不從,要跟大兵們講理。但沒人跟他講理,不同意那就直接殺掉。接着,劫持了一個軍中小校,要他帶着造反,還是不從,繼續直接殺掉。最後,劫持了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趙在禮怕死,於是就成了造反領袖。然後,這夥人幹嘛去了?啥也不用想,先搶劫再説,從貝州一直搶到魏州。
魏州兵亂,與龐勳八百戍卒掀起的江淮大起義,幾乎如出一轍。藩鎮問題的底層邏輯就是將軍聽士兵的。不聽的就被幹死,然後一級一級往下殺,直至殺到有人能帶頭搞軍變。而魏州這地方就是河朔之地,是魏博節度使的治所。所以,這就是藩鎮問題、河朔問題和軍變問題攪和在了一起。
而就是這次軍亂,最終導致了一代梟雄李存勖身首異處。原因就是在將軍聽士兵的後面,還有一個邏輯:皇帝聽將軍的。
02.哭來的天下:好人李嗣源想當忠臣而不能
李存勖的精鋭部隊,都被長子李繼岌帶去征伐四川。雖然征伐順利,但是蜀道艱難而路上也遭遇軍變,所以遲遲不能東歸。於是,魏州軍亂,就不可能雷霆鎮壓了。而這夥人也不可能被雷霆鎮壓,李存勖之所以能夠消滅後梁,河朔魏州兵是出了大力的。這夥人都是百戰精兵,後唐的主力精鋭也不見得是對手。
於是,李存勖只能派遣李嗣源前去平定魏州軍亂。因為李嗣源不僅是功勳宿將而且在軍中威望極高。所以,李存勖就是再怎麼猜疑李嗣源,也得派他去。
李嗣源是帶着軍隊去了,而且他也是真心要平叛的。但是,李嗣源的平叛部隊剛到魏州城下就爆發了兵亂。這夥人劫持李嗣源要跟魏州兵聯合作亂、一起造反。李嗣源哭訴勸説,但勸説沒用。
後來,還是魏州兵出來擊潰城外兵,把李嗣源接到了魏州城。所以,這時候你根本就分不清誰是叛軍、誰不是叛軍。而魏州兵領袖、原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見到李嗣源就放聲痛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李嗣源帶着魏州兵造反。
李嗣源是一個老實人,所以還是離開魏州,跑到城外去收攏散兵。他要做一個忠誠的李家臣,死活都要準備平叛。但他已經成了光桿司令,因為城外的平叛部隊早就各回各家了。後來,即便收攏匯合起來一支大軍,李嗣源也無力平定魏州兵亂了。他向士兵們哭訴忠君,但哭訴沒用,因為士兵們就是想造李存勖的反。
而此時的河北大地已經烽煙四起,各地鎮兵紛紛作亂,而藩鎮大將之間又是節度使殺監軍使、監軍使殺節度使。河朔悍卒從來就不是好惹的。唯一的一支後唐勁旅,就是李紹榮部。但這個人不僅平叛不出力,而且還屢屢截留李嗣源的信使。於是,李嗣源是平叛不能、回朝不能,最後只能聯絡各部將領,會師汴州。到這個時候,李嗣源就是造反也得造反,不造反也得造反。
吾奉詔討賊,不幸部曲叛散;欲入朝自訴,又為紹榮所隔,披猖至此。吾本無他心,諸羣遽爾見推,殊非相悉,願勿言也!
這就是亂世邏輯: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而誰要違反這個邏輯,誰就得死。李嗣源就是怎麼哭,他也要造這個反、做這個皇帝、取這個天下。
03.志大才疏的仁君:錯失一位賢大夫
李嗣源兵入汴州,而李存勖呢?李存勖趕緊打開府庫、遍賞將士,讓大家跟着自己一起御駕親征。
軍士負物而詬曰:“吾妻子已殍死,得此何為!”
就是因為你治國無能、暴斂無度,我們的妻子兒女都餓死了。你這時候再給我們賞賜,還有什麼用?這就是後唐國都洛陽,也是一個火藥桶。所以,李存勖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公元926年四月,李嗣源成為後唐第二個皇帝。而這時候,李嗣源已近花甲之年。如果五代亂世裏非要找一位治世仁君,那麼李嗣源應該算一個。因為少小貧賤,所以李嗣源最能知道民間疾苦。因此,後唐在他的治理下采取了很多減税安民的措施。就為人來説,李嗣源絕對是一個好人。所以,與將軍和大臣之間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猜疑。
府庫充贍,朝廷修葺,軍民鹹足。
在五代亂世中,李嗣源治下的後唐是一個難得的“粗為小康”時期。但是,這個時期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因為亂世的趨勢一直沒有改變。而李嗣源也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這個好人志大才疏。他雖然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成就了帝王之志,但是真心沒有治國安天下的雄才。
李嗣源不識字,所以只能依靠樞密使安重誨幫他讀奏摺。但是,安重誨也是粗通文墨,所以兩個難兄難弟湊在一起也經常搞不懂奏摺上説的是什麼。要是有漢武帝和石勒的無情狠辣,李嗣源肯定早把安重誨給換掉了。但是,李嗣源是個好人,好人做事總是情勝於理。因此,樞密使安重誨,就一直是李嗣源的左膀右臂和心腹股肱。
宰相任圜是後唐李氏集團中少有的儒生士大夫官僚,不僅文能治國而且武能安邦。後唐李嗣源時期能夠粗為小康,宰相任圜堪當首功。
但是,由於為人耿直,所以任圜與樞密使安重誨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甚至,兩個人能在御前會議上、聲色俱厲地幹起來。重臣從來幹不過寵臣,賢大夫從來幹不過真小人。在李嗣源的幫助下,安重誨不僅把任圜趕出朝廷,而且誣陷其謀反,直至被問罪賜死。
04.好人一生不平安:因為亂世有亂世的邏輯
皇帝和重臣,互相猜疑,所以寵臣才能從中作梗。宰相任圜之死,就是最好的寫照。因為亂世的一切邏輯還在照常運作。皇帝猜疑將軍和臣僚,將軍和臣僚也在猜疑皇帝猜疑。
當安重誨由寵臣升級為重臣的時候,也遭遇到了李嗣源的猜疑。猜疑就是當時的局,不以任何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公元931年,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伐蜀,安重誨被派去負責輜重運輸。樞密使被外派的原因,就是安重誨橫行朝堂、得罪了他多人。所以,朝堂不容安重誨,皇帝李嗣源也就難免被人鼓動。而正是在西行鳳翔之時,安重誨遭遇鳳翔節度使朱弘昭的誣告。
重誨怨望,不可令至行營,恐其生事。
於是,在皇帝的猜疑中、在同僚的打擊下,安重誨身首異處。但是,從安重誨家中抄取的家財竟少得可憐,“不及數千緡”。安重誨橫行霸道、安重誨害死忠良,但安重誨卻不是後唐奸臣,他只是志大才疏。
李嗣源是個好人,所以寬大長者鮮有猜疑。但是,亂世的邏輯就是猜疑,因為根本就沒有忠誠的理由。於是,宰相任圜之死、樞密使安重誨之死,還是因為猜疑。
但是,猜疑並不止於君臣之間,父子之間也是一樣。李嗣源的次子李從榮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尚書令、侍中等重要職位,於是橫行朝堂。而朝堂大臣只能紛紛求調外放,都要躲着這個瘟神。公元933年,李嗣源病重不起,李從榮就以為父親已死,於是婚禮紀發動政變,帶兵闖宮。李嗣源“指天泣下”,授權近臣帶兵平叛。他已經心力憔悴,雖然痛苦流淚但這個好人卻哭不來亂世留情。
李從榮政變,被孟漢瓊等一眾大臣的雷霆之擊震得粉碎。而李從榮這個橫向慣了的紈絝子弟,也在政變中被當場斬首。
猜疑不至於君臣,還要延及父子。兒子不相信父親,父親也不相信兒子。在李從榮死後,李嗣源這個好人再也不忍這亂世無情,流着眼淚,在憂憤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05.暗夜無光:沙陀人的努力失敗了
李嗣源死後,其三子李從厚繼位,即後唐閔帝。
李從厚是一個想有作為的少年天子,但亂世裏的少年天子就是唐朝的僖宗皇帝和昭宗皇帝,根本就沒有作為的機會。
朝中大權,被樞密使朱弘昭、馮贇把持;藩鎮軍權,被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把持。
於是,根本就輪不到這個少年天子説話,朝中和朝外的兩夥人就立即開啓了流血的權鬥。先是李從珂鳳翔起兵,在攻入洛陽後,自立為帝,並追殺閔帝李從厚;後是,石敬瑭自山西起兵,在契丹人的幫助下,攻滅後唐、建立後晉。
這就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一個中原王朝。沙陀梟雄能夠對亂世輸出武力,但沙陀梟雄卻無力為亂世營造秩序。自大唐以來的亂世趨勢,並沒有因為大唐滅亡而終結,還要橫行整個五代十國。
大唐帝國的天潢貴胄無能為力,中原天下的豪門士大夫無能為力,北方草原的沙陀梟雄也無能為力。李存勖以暴制暴,改變不了這亂世趨勢;李嗣源好人流淚,也哭不來這亂世留情。
沙陀人的努力在李氏父子手中已經徹底失敗了。接下來是後晉石敬瑭和後漢劉知遠這兩個沙陀梟雄。在這個沙陀人的時代,他們能夠控遏這亂世趨勢嗎?我們拭目以待,看這暗夜到底能夠橫流多少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