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何人名大多為兩個字,這個皇帝功不可沒

對於中國人來説,三國是最熟悉的歷史,這段時期出現了許多流傳後世的英雄人物。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三國中的人物姓名大多數是兩個字。比如我們熟知的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遼、周瑜等等。當然,也有三個字的姓名,比如諸葛亮、司馬懿、夏侯淵等,可是他們屬於複姓,其名依然只是單字。

三國時期,為何人名大多為兩個字,這個皇帝功不可沒

早在先秦時期,姓名取單字的人就比較多,比如周天子中只有共王繄扈、孝王闢方、幽王宮湦、平王宜臼等少數幾人用兩個字為名,其餘20多個天子都用的是單名。到了西漢,皇帝中只有漢昭帝劉弗陵、漢平帝劉箕子兩人用二字名,其他人都為單名。當然,兩個字的名也不少見,比如大將軍周亞夫、京兆尹雋不疑、諫議大夫薛廣德等人。

三國時期,為何人名大多為兩個字,這個皇帝功不可沒

可是到了東漢,所有皇帝都用的是單名,二字名幾乎絕跡。三國時期,只有黃月英、孫尚香等極少數人用的二字名,這是怎麼一回事?原來與王莽有很大關係。

《漢書·王莽傳》有過這樣的記載,王宗是王莽的長四孫,自幼聰明,善於繪畫,但是性子急,急於搶班奪權,於是弄來天子的衣服和帽子,穿上後畫了幅畫像。之後又與舅舅合謀,不幸事情暴露,王宗知道完了,於是自殺。

三國時期,為何人名大多為兩個字,這個皇帝功不可沒

這事讓王莽非常惱火,人雖然死了,可是還沒結束,其“政治權力”也要剝奪。於是,王莽親自下了一道詔書: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製作”就是法令,這道命令的意思就是説,王宗原來的名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改成的“王宗”。如今他犯法了,沒有地位了,姓名得再改回去,於是又叫“王會宗”,這便是歷史上的“二名之禁”。

三國時期,為何人名大多為兩個字,這個皇帝功不可沒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開始,人們漸漸養成使用單名的習慣,後來新朝雖然覆滅了,可是這竟然成了一種風氣,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人們覺得用二字名不太光彩;二是東漢人口並不是很多,而且交通工具落後,人們活動範圍也有限,取單字名不存在重名的現象,對生活不會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王莽推行的單字名得以延續,一直到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為何人名大多為兩個字,這個皇帝功不可沒

三國時期,取單字名的人大多社會地位極低,比如奴隸、刑犯、女子等一類人。到了後來,兩字名越來越多,因為隨着交通越來越便利,人們活動範圍廣了,如果還採用單字名,會出現許多重名現象。其次,朱熹推行理學,宗族輩份變得重要,姓和名之間還要加“輩分”。如今,人們取名沒有那麼多講究,大多比較隨性。

參考文獻:《漢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25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國時期,為何人名大多為兩個字,這個皇帝功不可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