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上,年羹堯要屬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他二十一歲考上進士,三十歲成為四川巡撫,後又升任四川總督、川陝總督。可以説年羹堯的前半生一路平步青雲。雍正皇帝繼位後,年羹堯更是備受重用,和隆科多(雍正的舅舅)成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總攬西部一切事務,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年羹堯雖然是文官出身,但在戰場的表現卻是非常出色。在他的指揮下,清軍屢戰屢勝,把羅卜藏丹津打的落花流水。
但發動戰爭是相當費錢的一件事,雍正初年國家財政狀況也並不理想,西北的戰事幾乎耗盡了大清朝的財力。所以當雍正帝得知年羹堯率軍在西北取得取得大捷之後,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他冊封年羹堯為一等公(非皇家宗室的最高爵位),並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年羹堯的豐功偉績,否則便不是他的子孫臣民了。雍正還在給年羹堯奏摺的硃批中寫道:“爾之真情朕實鑑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由此可見當時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到了何種地步。
不過,此時的年羹堯,志得意滿,做出了許多得意忘形的事。比如在他平定西北叛亂之後,進京面聖。雍正下令讓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王公下馬,其他官員一律跪迎。按説受此隆恩,年羹堯應該謙虛推讓。可是他卻只管騎着高頭大馬向城裏走去,看都不看道路兩旁跪迎的百官一眼。此外,他在雍正面前,也表現的居功自傲,無人臣禮。
年羹堯的種種行為,深深的刺傷了雍正的自尊心。此後,君臣關係就急轉直下。年羹堯在面聖後不久,回到西北。雍正發來諭旨,上面寫道:“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這是雍正第一次警告年要慎重自持。
此後,雍正又頻頻發諭旨訓斥年羹堯,甚至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被雍正拿來大做文章。明眼人都能看出,年羹堯這棵大樹很快就要倒下了。年羹堯縱橫官場半生,他當然也明白自己的處境已經非常不妙了。此時他面臨兩個選擇:一、舉兵造反;二、靜觀其變。
當時整個大清國最精鋭的部隊全部掌握在年羹堯手裏,而且年羹堯在軍中的威望無人能及,真要發起兵變的話,還是能對雍正產生很大威脅的。有人認為,年羹堯的權力都是皇帝賦予的,如果造反的話,其麾下的軍官士兵不會跟他。這種理解其實並不正確。年羹堯如果公然説自己要造反,下面的官兵當然不會跟他,但他可以打着“清君側”的旗號起兵。當時信息不發達,誰也不知道京城裏到底發生了什麼。當年“九子奪嫡”(康熙年間諸皇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餘波仍在。只要年羹堯瞎編説皇帝在京城受到威脅,自己現在要率兵前去救駕,底下的官兵不明就裏,也自然只有乖乖聽命的份了。
所以,年羹堯真要起兵造反的話,號召力是不存在問題的。但他卻有個致命硬傷:軍隊沒有後勤供給。當時年羹堯的軍隊,一切供給都靠後方源源不斷向西北輸送。這給雍正繼位初期帶來了很大的財政壓力,但也有個巨大優勢,那就是前線將領無論怎麼擁兵自重,都始終無法脱離朝廷的掌控。因此,年羹堯如果選擇造反,那成功的概率並不大。
此外,當時的形勢也並非到了魚死網破的程度。年羹堯自恃功高,認為雍正不會對他過於嚴懲,所以實在沒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舉兵造反。
因此,年羹堯選擇了靜觀其變。不久之後,等待年羹堯的就是一整套“温水煮青蛙”流程。雍正先是大量更換了四川、陝西、甘肅的官員,這些被更換的人都是年羹堯的親信,目的也是為了防止把年羹堯逼急了造反。然後又解除年羹堯川陝總督之職,調任杭州將軍。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又是不斷的降職處分。
雍正四年,年羹堯被賜獄中自裁。當年叱吒風雲的“年大將軍”最終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