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3歲女孩考第一名被質疑後溺亡,標籤化教育使不得,學生需被尊重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經典

考第一名是一件令家人和自己驕傲的事情,然而,安徽潛山一名13歲女孩卻因此溺亡。

據悉,13歲女孩莉莉(化名)一直以來成績都很好,只是從未考過全年級第一名。

這次月考,她各科發揮得不錯,綜合分數是全年級第一名。

(圖注:13歲女孩月考成績排名)

班主任對莉莉突然考了全年級第一名有所質疑,於是單獨約談莉莉。期間不知道説了什麼,莉莉回到教室時一直哭泣。

莉莉的雙胞胎姐姐表示,妹妹被老師約談後,她們兩個人都被安排了重新補考。而補考出來的成績,依然優異。

本來這件事也就過去了,可是莉莉受不了刺激,第二天家人在池塘裏找到她的屍體。

目前,莉莉的家人正在尋求各種渠道進行維權,為莉莉討回公道。而莉莉的班主任對此事卻沒有任何回應,學校校長則稱未統一口徑不回應這件事。

(圖注:女孩空間最後一條説説)

説實話,看到這樣的新聞事件,內心很是難過。

很多人都説現在孩子抗挫能力太弱,遭受不了一點質疑。

然而,我想説:標籤化教育使不得,它所帶來的痛苦,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

什麼是標籤化教育?標籤化教育,是指老師給學生貼標籤,無論學生後續怎麼成長變化,老師都用刻板印象來看待他們,用原有的標籤來定義他們。

而這種行為是很危險的。它會讓師生之間失去信任,也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甚至讓敏感的學生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

(圖注:我們要拒絕標籤化教育)

心理學上曾做個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讓老師把班級裏的學生分成兩個小組,藍色眼睛的孩子一組,棕色眼睛的孩子一組。老師第一天跟孩子們説:“藍色眼睛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棕色眼睛比較笨拙。”在這句話説出之後,藍色眼睛的孩子當天的表現更加優異,任何問題都積極響應,也總能在難題面前找到方法。而棕色眼睛的孩子則顯得被動、消極,甚至會在老師提問時説:“我太笨了,不知道”。

第二天,老師煞有其事跟所有人道歉,説她弄錯了,棕色眼睛孩子其實才是聰明孩子,而藍色眼睛的孩子才是笨孩子。結果那天藍色眼睛的孩子和棕色眼睛孩子的表現跟前一天的表現截然相反。藍色眼睛的孩子變得被動和消極,而棕色眼睛的孩子則活潑、開朗、積極很多。

這個實驗被稱為“標籤效應”。當教育者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孩子往往就會從潛意識裏去變成標籤的樣子。而這個實驗也是為了警告所有教育者,不要輕易採用標籤化教育,特別是負面標籤。

(圖注:質疑學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

可惜,在13歲女孩考第一名被質疑後溺亡事件中,老師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採取的標籤化教育,使他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質疑。如果老師不採用標籤化教育,那麼他更多會考慮到莉莉可能是對該階段的知識點掌握更加牢固,她在學習上悟性增強以及學習態度變得更好等。

當然,這裏也絕不是説老師不能對學生產生質疑。而是教師的身份特殊,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質疑學生時更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特別是建立在尊重和守護孩子自尊心之上。

畢竟,教育的目的最終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是讓他們能真正成人。

(圖注:學生是有羞恥心的)

我記得我初二的時候,後桌的女生曾在期中考試作弊,而那次考試作弊讓她成績直接進入班級前三,年級前50名。而她在此之前的成績一直在班級中下等。

一般來説,成績短時間內突飛猛進這麼明顯,老師產生質疑是正常的。學生本身內心也有恐慌,那個女生當時跟我説:“抄得太猛,可能要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

我們心裏都大概知道那些不好的事情是什麼。不過老師並沒有表現出對這件事糾結和明顯不滿,她只是在班會上表揚了那位女生成績的突飛猛進,讓其他同學向她學習,可以討教一下學習方法。

今日回想起來,很慶幸當初那位老師沒有采用標籤化教育。正因如此,她才能帶着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學生,才能做到對學生報以尊重和信任。

(圖注:教育需在尊重和信任基礎上)

而這件事過後,這個女生在學習上變得十分認真。當時她跟我解釋説:“總歸是有點羞恥心的。”

靠作弊成為學霸是羞恥的;老師寬宏大量不追究,反而選擇信任,同樣愧對老師,也有羞恥。如何改變這一切,最好的方法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去成為真正的學霸,彌補自己的錯誤,感恩老師的信任。

事實上,幾乎所有孩子內心深處都有羞恥心,這份羞恥心被積極力量所影響,它們往往會激發出一個人極大的潛力。

而如何利用好羞恥心的力量,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育學生、與學生相處過程中要放下標籤化教育,建立在尊重、信任之上。

今天借13歲女孩考第一名被質疑後溺亡事件做引子,也只希望所有教育者能意識到“標籤化教育”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特別是負面標籤帶給孩子們的傷害,我們的教育行為應該更謹慎、更講究技巧和智慧。

————————

作者簡介:我是星主,專研教育發展與心理,堅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傳遞。關於教育成長路上,有困惑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