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一句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傳下來的口號,在當代依然家長的心聲。我曾經看過一項關於家庭對子女教育投入的調查,發現其中將近38.8%的家庭年收入的2、3成收入都花在了教育上。
我親戚家有個女兒,一年光補課費就要花個10幾萬,小時候學心算、學鋼琴、學畫畫,初中時候把小時候學的特長全扔了,補數學、語文、外語幾乎門門補課,但每次依然是考倒數第一、第二。報這麼些興趣班不但浪費錢,還沒用!
很多家長都陷入一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裏,不管興趣班有沒有用,孩子有沒有興趣,總之給娃安排上,其實家長這錢花出去無非是買給自己心理的安慰,證明自己確實重視了孩子的教育。
理是這麼個理,事兒卻不是這麼個事兒!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曾經在講座中表示,孩子六歲前,家長再愛孩子,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上浪費錢還沒啥用!
一、外語興趣班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表示,外語這種東西,她個人覺得報不報班無所謂。家長完全可以自己放上錄音機,從早晨到晚上,這些對話孩子無形中就能聽到,家長也不必強迫孩子背誦,就讓孩子在睡前反覆讀一段課文這樣比報班更管用,還不浪費錢,這是因為孩子越小,對聲音的表象越好,對外語的分辨能力更強,所以用環境影響孩子更有用。
二、學校能教的興趣班
李玫瑾教授還在講座中提到,一個孩子可能參加了很多興趣班,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一個孩子最多報兩個興趣班,而且學校能教的興趣班不要報,要報就報學校不能教的,比如二胡、京劇等等。我非常認同李玫瑾的這個觀點,尤其是孩子6歲之前,很多家長會給孩子上幼小銜接班。
就是數語外的興趣班,無非是為了將來孩子學習能領先別人一步。但是這樣的做法反倒讓孩子更厭惡學習,還可能出現因為學過一遍,上課不認真聽講的狀態,所以這種興趣班不但費錢,還可能耽誤孩子。
三、孩子不感興趣的興趣班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玩”才是最好的學。如果一個孩子對所謂的興趣班根本沒有興趣,那自然討厭上課,就算去上課也是應付罷了。所以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要徵求孩子的意見,看他喜不喜歡,同時要去看看這個興趣班是否有同齡人?是否接送方便?這都是讓孩子產生更多興趣的因素。
孩子6歲前,應該着重培養這2方面?
專注力
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學前能認字、學數學、學拼音、學外語,但如果孩子不能安心地坐下來,專注地投入到一個新的領域裏,是不可能學進去的,所以上再多的補習班、興趣班都沒用。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談到,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孩子,並非智力跟不上,是因為專注力差。
孩子的專注力越好,信息處理的速度越快,學習效率越高!所以6歲前,父母應該着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我個人認為,最晚在孩子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就要建立專注習慣,不然日後孩子很難改過來。
專注力好像鍛鍊身體一樣,要堅持鍛鍊才能更強,不需要專門報班去培養孩子專注力,可以每天玩15分鐘專注力遊戲,讓孩子在玩中習得專注力。
性格教育
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在講座中提到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性格教育比文化教育更重要。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這個階段塑造好性格、好行為,是一件回報率非常高的事,要知道性格決定命運,這可不是一句空話!
家長應該省去那報班的錢和精力,注重於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獨立的性格,致力於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社交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將孩子培養成一個高情商的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種急迫的感覺,做父母的都懂,但是精力和經濟都應該用在對的地方,這樣才更能助力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