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璋
近日,“雞娃”這個熱詞流行網絡,指的是父母不斷給孩子“打雞血”,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及課程,不停鼓勵孩子去拼搏的教育行為。由此還衍生出素雞、葷雞、家雞、自雞等等,引起頗多爭議。
作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認為,“雞娃”反映出當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從這個角度看,似乎無可厚非。那存在爭議的究竟是什麼?
也許這個例子可以管窺見豹。上海一個5歲的孩子擁有了一份長達15頁的簡歷:中文識字量達1500字,英文年閲讀量500本;兩歲開始跟唱詩歌,5歲會背百首古詩;瞭解浮力、重力、熱脹冷縮等基本知識……對此,有網友自嘆不如,但更多的網友並不贊同,認為孩子從小揹負了過重的壓力,不利於健康成長。
毋庸置疑,這個孩子堪稱“雞娃”典範。但筆者認為,孩子的天性是快樂玩耍,與實際需求不符的超負荷學習,必然會佔據原本無憂無慮的遊戲時間。即使掌握了大量同齡兒童難以企及的知識,但這真的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嗎?!
可怕的是,“雞娃”大軍還在前赴後繼不斷湧現,一些曾經對此嗤之以鼻的家長,一旦孩子步入學齡後,也不由自主地活成了當初討厭的樣子。一些家長還自發“劃圈”,建立各種“雞娃”羣,並規定邀請制,只有孩子優秀,家長才會被拉進羣裏。於是,羣裏每天都曬着各種“雞娃”計劃和成果,令人唏噓。
事實上,“雞娃”現象的背後,是社會競爭壓力低齡化的體現。為了早日拿到名校敲門磚,家長們不願孩子在起跑線上落後哪怕一米,不得不始終處於百米衝刺的加速狀態。然而,成人都感到“壓力山大”的精神狀態,孩子又如何能承受得起?!
教育存在競爭,但教育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面對競爭。孩子的成長自有規律,家長們更應該學會如何順應規律,合理安排。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留住孩子本應擁有的天真爛漫,趁早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