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聽評課,其實最害怕的點評是“學生參與度不高”或者“師生互動不夠”,因為這並不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優秀的教師總是能調動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成為好玩、有趣的知識傳遞載體。在我看來,一節比較成功的公開課,不是老師一直在講,而是學生敢於把心裏的想法説出來。
我們一些老師的顧慮就在於學生的不説話,或者説得不在點子上。其實,這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學生課堂表現不積極,在於師生之間的平時關係不夠緊密。
只要學生敢於直説,不管有沒有談到問題的核心,我們都應該慶幸學生的思維拓展沒有被我們所限制,唯一的差別就在於老師能不能讓他們得到更多的收穫。
“課”與“堂”,雖然經常被我們放在一塊兒表示學習場景,但依我看來還有更深入的理解。
“課”是基於傳播教材中的知識而存在的,它有一定的順序性、邏輯性及可追溯性,我們可以借鑑過往經驗、參照教輔工具使授課流程趨於完美;“堂”的無序性、突發性、多變性,可以把我們精心備課的思路瞬間打亂。
不同年齡、不同閲歷的客觀差異,讓我們的課必然要圍繞“堂”來展開。所以,我們備課時要簡潔、要精練、要清晰,剩下大量時間就是給彼此創建情感共鳴的機會。
學生需要靜下來心來思考,而老師也需要擯棄對課堂的控制慾,為他們的思路提供更豐富的多向選擇。
課堂的“亂”與“新”,全在於我們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這份熱愛當中。從事教育的初心,是為了謀求一份穩定工作,還是想為鄉村孩子做點什麼。
如果真的有胸懷萬物、立志千古的胸襟,那麼就會包容學生的乖張性格、偏激情緒以及奇思妙想。
我們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他們可能理解不了,為何不把課堂託付給這羣亟待成長的少年,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課題中的困惑,去發掘故事中的精彩內容。
“老師,我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以個體為圓點去調動羣體的積極性,我相信同學之間的切磋會更記憶深刻;
“老師,我認為這句話寫得非常好,因為……”當我發現某位學生的獨特見解時,我會慫恿更多人加入積累好詞好句的行列當中。
如果把一節課比作一塊石頭,不管學生是把它堆成橋樑,還是刻成雕像,哪怕砌成普通的牆壁,或者鋪成鮮為人知的小路,我們應當接納每一種卑微或奇特的設想。
只有在書本以外寄予他們騰飛的願望,才能讓鄉村教育有更多的可能。
很多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最怕突然安靜,總是不停地試探性發問,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這種不自信一方面是自己對於教材的缺乏深入瞭解,而另一方面來源於對於學生的不信任。
老師在平時恩威並施的説教越多,在特別隆重的場合越不敢輕易舉手,師生之間的友好關係也變得貌合神離起來。
其實,老師的角色更多的不是説教,而是懂得傾聽與發問。
哪怕學生回答得並不好,我們也要學會順着他們的思路,去提升其參與課堂的興趣,巧妙拉回逐漸偏離的對話,最後在師生高昂情緒的渲染下落下帷幕。
課堂上的這種“冷場”危機並存,提前備好課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對課堂的真誠參與,就會失去綻放生命之花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