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有甲兵百萬,為何還是被秦國打敗了?只因錯殺一人,名字耳熟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獄中題壁》
春秋戰國一段時期楚國都是四大強國之一,國土面積最大,兵力雄厚,後期一統天下的秦國還未顯山露水,和燕國一起排在最末,看着四家爭鬥,及至戰國中期七國爭霸的局面形成,楚國依然排在前列,而秦國才後來居上,所以有着滅六國之心的秦國,才會一直看不爽楚國,可楚國為什麼最終還是衰微,被秦國殲滅?
這件事還是得楚悼王上位的戰國初期説起,當時七雄爭霸局面的雛形出現後,局勢大變,從前大家攻來打去是為了立威爭霸,就像小孩子打架比誰最厲害一樣,但是到了這時候大家的野心都是攻城略地,吞併為主,當時韓國就全力攻打宋國和鄭國,魏國和趙國連連進攻楚國,全靠楚悼王用重禮賄賂秦國,秦國幫他斡旋才能存活。
而且楚國本來就是一個老國,臣子多貴族勢力,沒有什麼人才,楚悼王想要有一番作為,可他自己一個人也使不出。不過就在他苦惱萬分的時候,前面助魏國李悝改革併成功抗擊秦國的吳起遭到讒害,只能離開魏國,並經過一番分析之後,渴望功名利祿的他決定去投靠楚國,畢竟這種時代越亂就顯得他越有用,楚國就亂得他很心動。
公元前386年秦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他總結了之前魏國的變法經驗,強調製定法令,實行法治;當然他也不會放過吏治,楚國之所以國勢衰微,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官僚之風不夠清明,所以他準備杜絕“權門請託”,又要求官吏公私分明,力圖給新興政權拓寬道路,最後還要裁官;然後他最熟悉的軍事更是改得徹底。
所以吳起變法之後楚國實力劇增,還能出兵援助趙國,並且與趙國一起將魏軍擊敗,一時之間國勢頗振,竟稱霸江南,之後還敢與齊秦成爭霸之勢,諸侯國又開始畏懼楚國的強大。但吳起變法顯然遭到了舊貴族的憎恨,公元前381年楚軍雖然大勝,可楚悼王居然逝世了!吳起連忙趕到楚悼王身邊,但等待他的卻是死亡。
舊貴族帶着弓箭闖入立時射殺吳起,吳起不得已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避難,但是這些人一點都沒有緩衝,反正楚悼王也是被他們裝成盜匪殺掉的,他們害怕什麼?於是一直放箭將楚悼王和吳起射成了篩子,不過吳起也是個狠人,臨死之前不忘將只箭一把插在楚悼王屍體上,然後大喊:“羣臣叛亂,謀害我王!”
按照當時楚國法律的規定是:“麗兵於王屍者”誅三族。這些人殺吳起的時候,箭也落在了楚悼王身上,又加上吳起死前刻意講出來提醒,所以新君繼位之後,共70多家舊貴族被處死,但是吳起的屍體也沒有被放過,竟然還被處以了車裂,所以其實新上位的楚肅王也不喜歡吳起,於是吳起死後,他的變法也一同在楚國煙消雲散。
殺死家喻户曉的革命家吳起,這就是楚國覆滅的開端了。吳起死後楚國內部空虛,對外忍讓,楚肅王和楚宣王偷摸奉行吳起休兵自重的策略取得了巨大成效,卻沒有為吳起正名,所以舊貴族勢力依然是主導勢力,等到楚懷王也想要進行革新的時候,阻止他的人自然還是當初那些阻止楚悼王和吳起的勢力,而楚懷王也沒有堅持,變法再次失敗。
而這個時候秦國已經經歷過商鞅變法,當時秦孝公和楚悼王一樣猶豫,舊貴族勢力也同樣猖獗,但商鞅脱穎而出之後,秦孝公就力排眾議,命他於公元前359年頒佈《墾草令》,拉開了變法的序幕。從此秦國不僅僅只是與齊國對峙的又一個大國,而是實力強勁的虎狼之國,齊國都需要挾持韓國和魏國才能勉強與之抗衡,但無力阻止。
而商鞅也是在秦孝公死後被舊貴族勢力所殺。當時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中説秦孝公原本是想傳位給商鞅的,但是商鞅沒有接受,其實如果接受的話,結局興許不一樣,所以最後位置給了秦惠文王。彼時舊貴族勢力誣陷商鞅謀反,秦惠文王自然要下令逮捕他,他想去魏國沒去成,最後不得已回到封地出兵,戰死。
商鞅死後,楚國和秦國的差別就顯露出來了。秦惠文王雖然也將之車裂,但是商鞅變法卻沒有跟吳起變法消失於楚國一樣,消失在秦國,秦惠文王反而依然堅定推行新法,並且以舊貴族阻止新法推行為藉口,將其一併剷除。所以秦惠文王此舉是“三得”:王位最大威脅商鞅死了,國家奮進最大阻礙舊貴族滅了,國力也沒有任何損害。
然後就是公元前312年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了。秦國準備討伐齊國,但是楚國與齊國交好,怕他們聯合起來反抗,所以秦惠文王派張儀誘騙楚懷王説,要是和齊國斷絕關係,那麼就還以前佔領楚國的600裏地,楚懷王當然心動啊,不僅和齊國取消了盟國的關係,還為了表示真的很不想結盟派人去罵了齊王,結果呢?
結果他們絕交之後,張儀卻打死不認自己説的是600裏地,只説是6裏,這時候楚懷王要是還不知道自己被騙,那真的就是豬腦子了,反應過來後惱羞成怒的他,立馬就帶上所有家底準備和秦國拼個你死我活,可是被早就準備好的韓國和魏國偷襲,公元前311年又迎秦國直接出擊,所以楚國是丹陽、藍田、召陵三戰皆敗,大國地位就此瓦解。
所以顯而易見,殺掉吳起後變法並未成功的楚國早就只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罷了;但殺掉商鞅後變法依然存續的秦國是真正“剝絲破繭”,振翅欲飛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