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喜歡吃的火雞,為何傳入中國後卻無人問津?是因為太醜嗎
不同國家總會有着不同的飲食習慣,這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原料和民族風俗而決定的,就比如在中國,我們有吃臭豆腐和腐乳又或者是螺螄粉這樣的飲食習慣,不少的國人都認為這不是臭味,而是一種香味。但這在國外的人看來,卻十分不能理解,他們不理解中國人為什麼吃臭掉的東西。而這就是飲食文化的差異,不同的地區有着不同的飲食習慣,一個地方盛行的食物,可能會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就比如這個美國人喜歡的火雞同樣也是這樣的一個體現。
火雞,也叫吐綬雞,是一種體長在110-115釐米,翅膀展開達到125-144釐米,體重達到2.5-10.8千克的一種大型鳥類。它的主要特徵有頭頸裸露,只有稀疏的雞條羽毛,並且生長有着紅色的樓六。體色主要是金屬褐色或者綠色,散佈着黑色橫斑,在胸前和尾巴的羽毛扇,可以閃爍着多種顏色的金屬光澤,特別威武雄壯。尤其是雄火雞,更是能夠展開成一個扇形十分的美麗。
而這個物種的馴化時間其實有一段時間的了,最早的火雞馴化記錄其實是在墨西哥的瓦哈卡地區,這裏是首先將火雞馴化成家禽的地方,時間大約在歐洲的新時期時代(公元前5000年)。之後就一直就成為了美國和墨西哥一代的主要食物,棲息在當地的亞熱帶森林中,一直等到了歐洲人來到美洲後,火雞開始更加規範被歐洲人飼養,並且帶出了美洲,傳播到歐洲地區。最終也演變成了一些節日中最重要的活動,它就是感恩節和聖誕節。
歐洲人吃火雞的歷史已經有400多年等歷史,並且主要在兩個節日中吃火雞。一個是感恩節,當初有一羣英國教徒來到美國,環境惡劣威脅着他們的生命,而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他們送去了火雞的食物,最終幫助他們在這裏建立了家園,因為為了感恩這些印第安人,也就設下了感恩節,並且盛行吃火雞傳統。而後續中,因為火雞代表的含義是大餐,因此聖誕大餐火雞也就成為了其中代表性的食品,在這兩個節日的大餐中,火雞都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道佳餚。
那麼火雞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算起來其實時間並不算長,普遍認為是在150年前傳入中國,隨着傳教士一同過來,而在80年代後,西方節日例如聖誕節開始盛行國內,火雞也就開始大幅進入中國,甚至有地區開始設立火雞養殖場。那麼為何這個東西發展這麼多年卻依舊沒被中國人接受呢?是因為火雞長得太醜嗎?
中國人雖然吃雞數量很多,但對於火雞真的是興致缺缺,而之所以會這樣也並非是因為火雞太醜,而是因為火雞的口感太過乾柴,煲湯無味,燒烤太過麻煩,所以比起火雞,中國人更喜歡料理普通的雞鴨,自然而然這個東西也就遲遲在國內都沒有辦法流行。説到底其實就是口味差異吧,美國人喜歡吃火雞,但中國人卻有點接受不來,和臭豆腐的含義其實是一樣的。並且美國人也並非是喜歡吃火雞,而是為了一種情懷,為了感恩印第安人的幫助才選擇吃火雞的,中國不需要感恩他們,自然缺乏認同感。
但也並不一定,最終還得看個人感覺,就比如你,你吃過火雞嗎?你能接受它的味道嗎?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