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學費15萬畢業僅5人,慎言民辦大學“割韭菜”| 新京報快評
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後,我國將會出現更多小規模、多元辦學的大學。
上海興偉學院定位為一所小規模、高質量、非營利、“以能力培養”為特色的中國式博雅學院。圖/上海興偉學院官方網站
文 | 熊丙奇
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本科階段志願填報剛剛結束,上海一所大學就因學費昂貴引發關注。據媒體報道,上海興偉學院號稱“最貴”民辦學校,全國計劃招生共300名,其一年學費近15萬元,在校生只有191人,去年更只有5名畢業生。不少人好奇,這是一所怎樣的大學?
據該校官方網站發佈的相關數據測算,雖然該校今年的招生計劃為300人,但最終能報到的可能只有50人左右。因為,不少被錄取的學生會放棄報到,還有的學生可能是看錯了學費而誤報。
這也並不奇怪。一是其高額學費恐怕不少家庭難以承受,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學生家庭;二是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辦學模式,也不是大多家長能接受的。這是一所規模很小,甚至可以説“袖珍”的學院,其進行的是博雅教育,也即小班教學。
實際上,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後,我國將會出現更多小規模、多元辦學的大學。這些大學不在於“大”,而追求“小而特”“小而精”,以探索不同的辦學模式,滿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差異化教育需求。
過去10年來,我國已經出現多所以“小而特”“小而精”為辦學定位的高校,有公辦高校,如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也有民辦高校,如西湖大學、興偉學院。興偉學院是其中最“默默無聞”的,學費卻是最高的。
上海興偉學院2022屆畢業生畢業典禮現場。圖/上海興偉學院官方網站
有網友質疑這是“野雞大學”,這是根本沒有了解學校的具體辦學情況。興偉學院是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院校,據學生反映,其教學質量也頗高。學校完全實行小班化教學,師生比為1:4.7,遠高於不少高校的1:20左右。
而且,學生還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自己開課,例如某個學生對音樂特別感興趣,就可以嚮導師提出想學習音樂方面的知識,學校就會聘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授課。
至於有網友質疑其“割韭菜”,同樣沒有搞清楚學校的具體辦學屬性。該校是我國民辦高校中最早採取基金會辦學模式的,比西湖大學還早。其所有辦學收入進入公益基金會,是非營利的民辦學校。當然,非營利指的是舉辦者不佔股份、不分紅,而不是學費免費或者低費。
該校之所以學費為每年接近15萬元,是因其辦學經費來源均為學生學費和募捐。與西湖大學不同,該校基金會沒有展開大規模募捐,而是圍繞“小而特”這個辦學目標,在進行自己的探索。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該校目前的收支基本持平,已經進入穩定期。
上海興偉學院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為畢業生撥穗正冠。圖/上海興偉學院官方網站
那麼,辦這麼小規模的民辦學校有何意義?該校的前身,其實是走“規模發展”模式的高職院校,每年學費收入上億。如今不走“規模路線”、放棄上億學費收入而辦小規模學校,是辦學者辦學理念的重要轉變。
把辦學當成做生意、追求規模效應,那是民辦教育的過去式,強調質量和特色,關注教育本身,則是民辦教育的未來。
而上海興偉學院辦本科教育至今也只有8年時間,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現實看,雖然該校屬於“小眾選擇”,但學校也有必要向社會更多介紹其教育理念。
尤其是在招生時,學校可適當增加招生宣傳。除了通過宣傳介紹讓更多學生、家長了解學校辦學模式、辦學特點外,也可避免一些學生因不瞭解而誤報、被錄取不報到而浪費招生名額。
當然,作為一所採取基金會辦學模式的非營利民辦學校,為實踐其辦學理念,也有必要加大基金會募款的力度,以此降低學費,並提供更多獎助學金等,吸引更多學生選擇。
總之,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我們的更多鼓勵與支持,這種非營利民辦高校進行的創新探索,也尤其需要呵護。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