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部落馳騁大漠的神兵利器——象徵蒙古勇士的精神文明的蒙古彎刀

中原古代的兵器有"18般武藝"的稱呼,但其實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朝代存在的地方,所以它出現的武器遠不止18種,只不過這18種兵器在中原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除了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之外,許多帶有民族特色的兵器,同樣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蒙古彎刀便是一種伴隨着蒙古部落崛起的神兵利器。蒙古鐵騎當初能夠馳騁於亞歐大陸,橫掃各國兵強馬壯之外,兵器的先進以及對其它國家的剋制特點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種。可以説蒙古彎刀,為馬背上的民族馳騁大漠,做出了重要貢獻。

蒙古部落馳騁大漠的神兵利器——象徵蒙古勇士的精神文明的蒙古彎刀

蒙古彎刀也屬於刀劍中的一種,刀劍從一開始雖然説是戰爭武器,見慣了沙場上的血雨腥風,但是它卻沒有讓人覺得不寒而慄的感覺,甚至於在中原衍生出了"君子劍"的説法,刀劍顯然成為了一種時代文明的符號。宋代詩人辛棄疾就寫過"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同樣的還有關於刀劍的詩有"十年磨一劍,雙刃未曾試"等。對於蒙古彎刀而言也如同刀劍一樣,形成了一種文化符號,成為了古代蒙古勇士精神文明象徵。

刀劍文化最早的起源是在部落時期,從我們祖先使用的石刀演變而來,所以刀劍最初誕生的目的是做為工具方便於祖先們的的生活,而並非做為一種戰爭利器。到了後來冶金行業的出現,石刀變為了青銅劍等金屬製刀具,並且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隨着戰爭形式的不斷髮展,長兵器在戰爭中在早期中原歷史上是佔據絕對地位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看有關秦漢,還有之前朝代都經常看見各種形式的長兵器的原因。蒙古部落同樣受到中原影響,長兵器依舊是蒙古部落主體,所以一開始蒙古的刀同樣也是長刀。

早期中原的長兵器戈圖片

彎刀最早誕生於西方,是西亞一帶盛行使用的兵器。文明與文明之間總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而西亞一帶毗鄰於蒙古部落的範圍,雖然蒙古部落放牧為生,居無定所,但他們與其它地區的貿易從未停止。從開始簡單的食物,羊毛等的交換,到後來的互通有無,阿拉伯彎刀就這樣進入了蒙古部落的視野中。阿拉伯彎刀是一種曲線的刀,刀身狹窄,彎度較大,其特點是彎度大,韌性和硬度好,刀刃極為鋒利。古代大馬士革和托萊多的軍械工匠因製作優質的阿拉伯彎刀而聞名於世。

蒙古彎刀的源頭阿拉伯彎刀

進入蒙古後,阿拉伯彎刀被蒙古部落進行了改造。蒙古部落的勇士身體自然比起西亞阿拉伯人魁梧得多,自然他們感覺阿拉伯彎刀過於輕了,於是加大了彎刀中的烏茲鋼含量,首先就使得刀重量上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其次阿拉伯彎刀的腹部,也就是彎曲度相對於蒙古小,蒙古部落改進後的彎刀更能體現出流體力學的優越性。其次在長度上進行了縮小,因為古代蒙古部落因為生活於馬背之上,無論是騎兵作戰,還是生活中騎馬時候刀身過長都會對騎馬造成很大的干擾。經過改造後的彎刀實現了與蒙古部落特點的完美結合。

戰爭與兵器是互相造就的,秦國的弓弩強勁,成為了秦國橫掃六國的助力,而因為幫助秦國統一天下,秦軍箭陣留下了赫赫威名。而彎刀幫助蒙古部落統一了中原,此外將疆域擴大到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三千餘萬平方公里的舉世無雙的帝國。可以説蒙古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給蒙古彎刀確定了無可替代的地位,相互成就了各自的輝煌。

西安兵馬俑,秦軍箭陣和複製版

蒙古部落能夠在中原一帶迅速崛起,然後橫掃亞歐大陸,除了強壯的士兵,精良的戰馬外,他們手中的彎刀也是一大制勝法寶。首先同當時中原地區的宋朝相比,蒙古部落的彎刀比起直刀而言,更適合騎兵作戰,另外在戰場上騎兵作戰採用直刀,刺入敵人後很能快速收回刀,而彎刀則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節約了蒙古士兵抽回刀的時間。雖然看似短短的幾秒,配合上騎兵速度的優勢,蒙古騎兵幾乎能夠一人的對陣多人。其次,騎兵由於跑動起來的時候,身體有一個慣性,藉助這個慣性,蒙古騎兵在揮動彎刀時本就不需要使用多大的力氣,反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消滅對手有生力量,種種原因使得蒙古軍隊的戰鬥力瞬間飆升,中原宋朝也難以與之對抗。

在對陣西亞以及歐洲一些國家時,主要以劍士為主。西方劍士使用的長劍,其鋒利程度遠不及蒙古彎刀。在使用上,劍士除了手中所握的劍之外,沒有多餘的輔助作戰工具,即使他們擁有騎兵,但是蒙古做為全民善於騎馬的部落,技術上遠勝於人。從這點來看蒙古騎兵就具備了速度上的優勢,加上彎刀較短,揮舞起來速度自然比劍快。軍事武器上的強大,在加上蒙古部落能征善戰的特點,使得蒙古軍團在亞歐大陸上屢戰屢勝,勢如破竹。比如説蒙古軍隊西征時,波蘭、德國、匈牙利三國組成聯軍,共同對付蒙古軍隊,雙方展開了殊死搏鬥。

蒙古人與蒙古彎刀

為了解決騎兵速度快的問題,三國聯軍決定同樣用自己的騎兵迎戰蒙古騎兵。當時三個國家紛紛派出重騎兵,身上帶有許多護甲,即使蒙古人再弓馬嫺熟,但是在絕對的防禦面前,弓箭手顯得慘白無力。騎兵交手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兵器的順手,好用,與便捷上。相比於西方軍隊在馬背上略顯侷促的揮舞着兵器,而蒙古部落還能以此能穩穩的住上四天。兩支軍隊的交手總是在不經意間到來,蒙古古彎刀短而輕便,殺傷力又大,使得許多其它國家的人為之聞風喪膽。蒙古人手握彎刀,如一陣風般衝入敵陣,彎刀所到之處,無不是人馬俱裂,血色染紅了山河大地。

強大的歐洲軍隊被蒙古騎兵奪走了光彩,蒙古百姓也越來越具有世界眼光,蒙古彎刀就被宋末元初的百姓進行外表上的裝飾,鑲嵌寶石,在大小上又出了極為精緻的構造,這些巧奪天工的刀又被當做寶貝。反過來銷售到各地。漸漸的蒙古彎刀與蒙古百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係。蒙古牧民以彎刀作為男子的配飾來彰顯男子氣概,男子不佩戴小型蒙古彎刀,則是一種極大的羞恥,不但部落中的婦女會對自己嗤之以鼻,部落中的其它成員也會覺得他是一個膽小懦弱之人。

蒙古彎刀,男子漢的象徵

在吃上,蒙古部落以肉做為主食,而小彎刀便成為了一種極好的切肉工具,它在百姓生活中的實用性越來越凸現出來,為了減少它做為戰爭武器的戾氣,蒙古刀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其中刀柄與刀靴主要有木製、鋼製、牛角制、銀製、骨頭制等多種材料,一些刀靴上還鑲嵌寶石、填燒琺琅,以及駝骨彩繪鞘等等,成為不折不扣的工藝品。蒙古彎刀就這樣從戰爭利器又多了一種送禮佳品的身份。蒙古彎刀還分成了六個系列:勇、智、禮、親、忠、姻,成為了別具一格的"刀文化"。

隨着蒙古彎刀在蒙古部落生活中的逐漸滲透,彎刀為成為了一種代表着蒙古部落精神的主要代表,為此蒙古族人民還給蒙古彎刀創造了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蒙古部落受到神仙青睞,天上神仙不忍心蒙古部落的百姓居無定所,因此賜予了蒙古人"三大寶"和"三小寶"。其中"三大寶"為:蒙古包,草原,牛羊;"三小寶"為:蒙古彎刀,馬頭琴,奶酪工藝。蒙古彎刀就在其中,做為一種外來武器,蒙古部落卻大力渲染蒙古彎刀為神仙所賜,這是對於歸屬感的一種尋找,蒙古彎刀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在蒙古部落的人心中,地位尊崇。

鑲着寶石的蒙古彎刀

蒙古部落尚武,一個人能否贏得族人的尊重,勇氣與武力是評判的關鍵,而對於一個兩者都擁有的人,是十分受到人們尊敬的。為了傳達對於他的尊敬與認可,一般部落中輩分較高,或者有聲望的人,都會給他們的勇士頒發一把圓月彎刀。看似給予的是一把彎刀,其實更為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傳遞。蒙古部落的人在古代就十分的豪爽熱情,無畏勇敢。這是草原這塊精神土壤賦予他們的的精神特質,蒙古彎刀成為了對於這種精神特質的一種肯定符號。這也是為什麼古代蒙古部落中的貴族喜愛在腰間別上一把精妙絕倫的蒙古彎刀的原因,一來象徵身份,二來代表自己有些草原該有的特質。

蒙古彎刀的真容貌

其次崇尚英雄,倡導英雄樂觀精神,在蒙古族等草原民族中體現的尤為突出。蒙古族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樂觀精神,把效法英雄當作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我們至今都能夠在許多蒙古相關的史料見到"貴壯尚勇"、"重兵死、恥病終"的字眼,蒙古人認為英雄有兩種,"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萬世英雄"。因此許多蒙古勇士紛紛希望自己能夠成為英雄,多年的磨練造就了他們一聲的本領,出色的身體條件,強大的精神毅力使得他們就像一把蒙古彎刀一樣,不會鋒芒畢露,但卻能夠消滅一切阻礙自己前行路上的力量。蒙古彎刀同人們的精神世界有了聯繫之後,成為了蒙古部落不可割捨的兵器,甚至於到了清朝時期的蒙古部落,依舊在使用彎刀。

蒙古馬刀

結束語:兵器也是有魂的,有靈性的,它比起其它前朝遺物而言,有着更為特殊的意義。彎刀雖然伴隨着太多的血雨腥風孕育而生,具有名氣,但它如同中原的許多武器一樣。在一次又一次戰火的洗禮中。保持着自己最初的那份情懷。古代文人不惜耗費大量的筆墨在刀劍之上,甚至於出現了名聲盛極一時的鑄劍師歐冶子。如果我們只看到武器殺伐的一面的話。按照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根本不會為之讚美半分。

兵器文化值得人敬佩,就像我們今天對於武俠小説,影視劇的追求一樣,都是勾起自己消失的俠義之心,希望自己行俠仗義。蒙古彎刀也是如此,深受蒙古部落喜愛。回顧蒙古部落與蒙古彎刀的相輔相成,一種彎刀出鞘,一聲長嘯的畫面便浮現在眼前。不過又不得不感慨草原騎兵,大漠雄鷹,都湮沒在歷史浩蕩的洪流中,只剩下流傳至今的蒙古刀,繼續書寫它永遠不會結束的傳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16 字。

轉載請註明: 蒙古部落馳騁大漠的神兵利器——象徵蒙古勇士的精神文明的蒙古彎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