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三月,新聞公佈北京將嚴查幼兒園上英語、拼音課,教小朋友進行20以上的加減乘除運算等教授小學階段知識的做法,至今已經過去了四年時間,當初一年級剛入學的小朋友們也到了四年級,當初各地區都有出現的嚴查幼兒園行為,又讓孩子們面對什麼樣的小學學習生活呢?
不僅僅是北京,在我國全國各地,義務教育小學一年級所教授的課程內容,每年都在不斷''下放''給幼兒園的孩子們。
家長們自然不甘''墮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對策已經充分給孩子們安排上了,一些幼兒園選擇在孩子畢業的最後一年教授小學的課程,倘若他們撤除這些課程,明顯帶孩子來報名的家長們就會減少,一傳十十傳百;幼兒園下了課,週末家長又給孩子們報名參加''幼小銜接''補習班,很多孩子早早就能夠説英文長句子,能夠計算乘法除法,甚至知道了''負數''是什麼……
上了小學的孩子們依舊不得''安生'',一年級二年級的內容對於''打過基礎''的他們太過容易了,孩子們單純地覺得上課太無趣了,學習太簡單了,於是家長們覺得自家孩子真是聰明好學,怎麼能浪費這麼好的條件?於是一咬牙一跺腳,跳級!
現在是距離2015年政策公佈的四年後,不少家長已經陷入了帶着孩子求學的困境之中:為什麼自家孩子越來越平庸了呢?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當今社會教育現狀一覽
1.知識難度不斷''下放''
相信認真看過孩子課本的家長們,可以從各科課本內容中直觀而準確地感受到,我國對於義務教育授課內容的難度是在不斷下放的,以我們的父輩一代學習的內容和我們自己上學時候作對比,再將我們與自己孩子現在拿到的課本作對比,我們不難看出教育局對於教材的一次次改革,其大方向一直都是將難度''下放''。
我清楚的記得,我學習英語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立體圖形的計算在初中,而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英語,人教版正式學習是在三年級,蘇教等其他一些版本在一年級就開始了;而數學的立體圖形的學習也下調至小學六年級。
知識難度的不斷''開放''和''下調''使得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量也在增加,''學習變難了'',是我們成年人最直觀的感受,這樣的大環境影響,使得孩子們的學習猶如觸發了''鯰魚效應''一樣,刺激所有的孩子參與到競爭中來。
準確地説,是我們所有孩子的家長們,被刺激到不得不帶着自家的孩子參與到這場無休止的競爭中來。
2.我們的焦慮來源於社會對成年人的壓力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們,多數是具有一定學歷的,從事的大多數也是比較動腦的工作,因而接觸的信息比較廣泛,更加關注國家政策,對社會有一個較為客觀的大局認識,因而我們內心的競爭意識也比較強。
多數家長對於國家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是有一個很深刻的認知,從我們自己上學開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有各個分級,國家重點、省重點、市重點、縣重點等等,在我們小的時候爸媽就在競爭這些重點學校,希望給我們一個好的教育資源,只是那時候人們的經濟水平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還遠遠不如現在,20年後的今天,我們對於學校資源的競爭已經比當年殘酷許多。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可以頻頻感受到生存的壓力,正是這些壓力,促使我們希望自家孩子能夠多學,趕在別人前面,長大後負擔就輕了,因此當教育局嚴抓提前教育的時候,我們仍然無法停下讓孩子多學的意圖。
''冒進''的不良回饋
1.小學一年級問題重重
家長們催促孩子多學、快學,多數會讓孩子進行''幼小銜接''的教育,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會選擇這樣的學習方式。
一些家長會認為自家的孩子按部就班跟着教材的進度來就好,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更加希望注重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性格活潑,而不是天天坐在書桌前學習,所以這些家長多數不會給孩子增加學習內容。
當我們的眾多小學一年級的一線老師在面對新生時,往往是陷入了兩難的選擇:對於一些基礎知識如拼音、算術、英文字母這些內容,倘若不教,會有很多孩子沒有學過,沒有辦法進行更難的知識的學習;但是也有很多孩子學過這些內容了,在聽到老師講這些基礎知識的時候,就會覺得很枯燥、很無趣,認為上小學太無聊了,於是他們多數會不認真上課,多有淘氣、打鬧的行為,擾亂課堂秩序,不願意受管束。
一些孩子説''學校教的我都會'',從而對上學失去了熱情,但同時在學校需要學習的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習慣,這些必須懂得的道理也沒有耐心去學;另一些孩子説''這些我都不會'',在吵鬧的環境裏學習,效率大打折扣,因為老師要不斷地去管理淘氣的學生,而和別人相比較,自己不會的東西很多同學都會,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受到一定的打擊。
2.''跳級''後的灰心喪氣
''什麼都會''的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因為早早打過基礎,課外又有補習班,家長從不放鬆的嚴格學習讓這些孩子一直都走在其他孩子的前面。
他們可以輕輕鬆鬆考滿分的成績,獲得獎學金,受到老師的表揚,因為一年級的內容''我都會'',家長們害怕孩子對學習失去了熱情,又往往會讓孩子去學習二年級的內容,再去學三年級、四年級的。在孩子的世界中,當發現自己在班上和其他同學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一樣的時候,很容產生滿足感,認為自己''很厲害''。
孩子都是非常喜歡獲得表揚,受到別人的羨慕和關注的,因此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孩子對於學習的這種''渴望''並不是一個真正良性的渴望,孩子們喜愛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給自己帶來的榮譽感、成就感,滿足了孩子的虛榮心。
這也就是大部分''跳級''的孩子學習路上的心路歷程。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依舊是受到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常識儲備量、閲歷的限制的,孩子即使再聰明,也不能夠擁有理解一切的能力,當他們的知識儲備量與生活閲歷不匹配時,就會漸漸造成''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下降''的現象。
當跳級的孩子在學習中受挫的同時,也會發現以前被自己''丟下''的同學們漸漸趕上來了,這就會讓他們內心遭受重大的打擊,對自己產生質疑。
更加''致命''的是,跳級的孩子們長期處於對知識的不斷渴求中,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於是他們的家長往往會認為自家的孩子開朗活潑,好學專注,內心純粹,不會有其他的想法,但其實他們也是正常的孩子,當他們感受到了挫折卻沒有同樣的生活閲歷幫助自己緩解挫敗感、重建信心的時候,他們會逐漸產生厭學的情緒。
這也就是很多家長覺得自家孩子非常聰明,卻漸漸''變笨了''的原因。''變笨''不可怕,也有非常成功的孩子一路跳級十幾歲就上清華北大的狀況存在,至今也依舊在學術界作為學生求知若渴,只是作為家長,一定要知道如何幫助''變笨了''的孩子再次''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