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日報:人類的表情為何能夠跨文化傳遞相通的信息?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經典

  達爾文 (1872)年提出了一個理論,就是我們表情有很明顯的生物性起源,正因為這樣,我們的表情可以被各種不同區域,文化的人羣所認知,而不會有什麼差異。

  如上圖, 在達爾文提出的理論中,從左自右依次為快樂,悲傷,輕蔑,這三種表情意涵在 125 年裏都沒有變過。

  當然,我們會爭論説我們認識這些表情是因為我們的照片,電視,電影,媒介上都是這些信息所以我們學會了這種認知。 因此,一個大神 Ekman (Lie to me 就是以他為原型)在 1972 年在新幾內亞測試了關於表情的理論,那裏沒有我們的媒介,並且較為孤立。所以根本沒有機會學會我們所説的那些媒介上的表情。

  如上圖, Ekman 讓新幾內亞的人來展示表情,例如,他問他們“你的朋友來了你很開心”(左上),“你的孩子死了”(右上),“你很生氣並且想要打架”(左下),“你看到一隻死去的豬躺在那裏很久了”(右下),由圖可見,他們的表情與其他地區的表情並無什麼區別。

  另外,Ekman 還對錶情的認知進行了測試,因為不同文化和語言會讓人們對不同的詞語情景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人們可能對錶情的描述與認知也不同。例如,我們怎麼知道當一個人表示“震驚”另一個人表示“害怕”時,他們表達的是不是同一種意思。 為了測試這個猜想,他用了強迫選擇(forced-choice)的方式讓人們將給定的照片分別歸類到固定數量的類別中,他還用了上面測試新幾內亞人的小情景的方式將類別更清晰的展示。實驗結果發現無論是何種文化,大部分人對小部分數量的基本表情類別認知的很清楚,這幾個類別包括 快樂,悲傷, 生氣, 噁心。 最近的相關研究也有將輕蔑算作一個基本表情加入到基本表情意涵中的。

  所以,人類的表情能夠跨文化傳遞相通的信息,我們的近親靈長類也是如此。

  當然,我們人類生活中不僅僅用到這 5 個基本表情,其他的表情還有很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這些表情來交往,獲取信息。 這個又得另説了。

  Ekman, P. (1972). Universal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 J.K. Cole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971 (pp. 207-283).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華沙,南洋理工大學心理學博士在讀、格拉斯哥大學心理學碩士。

  我看了看前面的回答,都挺對。但是是放在 90 代之前的。既然是現代,我得補充現代觀點。

  情緒表情跨文化麼?大範圍是的。但是精細分析不對,吃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 Schyns。

  (具體歡迎看這個面部表情在腦內是分類處理的麼? - 看臉的世界 - 知乎專欄)

  Phlippe Schyns 與同事(2012)就通過動態視頻駁斥了 Ekman 關於基本情緒的通用性;簡而言之,靜態圖片往往過於誇張,不能夠很好的反映真實生活中的情況。比如按照 Ekman 觀點,同一張笑容照片,西方人和東方人能夠判斷出開心情緒。但是 Schyns 認為,這一張靜態圖片包含了大量信息(ceiling 了),所以大家都能判斷;但是實際生活中,情緒表情是漸變的,東方人更傾向通過眼周圍肌肉判斷,而西方人更喜歡通過嘴部附近肌肉判斷;更進一步的是,情緒大方向一致情況下,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對於這個情緒強弱理解不同。

  我再總結下,就是説一張表情其實是動態的,但是早期的實驗題材用的是最誇張的動態表情中的一幀。也可以這麼説,跨文化的視野下,在基本表情識別中,所有人在看完一個動態表情後都能識別;但是真實環境沒有那麼理想:(1)表情不會那麼明顯,(2)時間會很短。在綜合研究更加真實的動態表情後,我們可以發現東西方人對於同一個表情有着不同的側重。所以説,宏觀角度可以説跨文化,細化分析就不能武斷地這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