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肖 羅(青年學者)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公佈多項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在規範博士生和學碩生科研訓練、專碩生實踐訓練等方面,設置多元化學術評價指標體系,取消碩士生髮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陳規等舉措,引發眾多關注。
研究生究竟要不要發論文,這是一個討論多年的老問題。老問題重新被關注,不是老調重彈,而是形勢所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飛速發展。2000年全國錄取研究生總數為10.3萬,而根據前不久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消息,2019年,我國在學研究生數量達到300萬,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規模達到110萬人。
數量的急劇增加,帶來的是研究生教育領域、地域的不斷擴大和研究生培養類別的增多。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擴大今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主要向國家戰略和民生領域急需的相關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傾斜,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傾斜。此外,專碩近年來以更大的加速度擴招,專碩被認為小眾、“低人一等”的態勢已然逆轉,成為更多人的選擇。2017年以來,專碩報考佔比首次超過學碩,並且持續增長。特別是在重點大學,適度壓縮學術型碩士規模,擴大專業碩士規模,已經逐漸成為趨勢。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評價機制也必然發生轉變,研究生髮表論文才能畢業拿到學位的陳規,顯然已經不適應各類尤其是專業碩士的培養方向。一般而言,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學術卓越,而專業學位研究生要以服務國家、社會需求為方向。顯然,發表論文,很難説是服務國家、社會需求的最好或唯一方式。
也因此,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着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中國傳媒大學破除論文與學位掛鈎的陳規,並推行建立多元立體的導師評價標準體系,正是研究生教育分層分類培養的必然舉措。
當然,研究生免發論文,絕不意味着不再重視學術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在研究生培養改革中,推行分等級的基本文獻閲讀制度,要求學碩生參加論文寫作訓練計劃,設立“學術寫作”必修課,對於高質量學術論文的發表予以獎勵,規範學位論文工作要求,強化論文過程評價,明確學碩生學位論文答辯時間不少於1小時等,都是在分層分類思想指導下,堅持底線要求,以獎勵代替“一刀切”規定,為學生賦能,真正提高論文水平和學術質量的切實舉措。
在當前和今後的研究生培養中,要着力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注重分類培養、開放合作,培養具有研究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更需要針對不同學位類型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大膽改革陳規,創新體制機制,引導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0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