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用舊物打造新生活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王娟】德國人在避免過度消費、減少垃圾、物盡其用方面,有許多實際行動,總是通過各種方式,把舊物打造成可以再次利用的東西。
手工活動變廢為寶
每年11月份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已經成為歐美商家最重視的促銷節日之一,人們總是在廣告和折扣的影響下添置很多原本不需要的物品,間接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於是,柏林綠色和平組織的“做點兒什麼”活動應運而生,倡導市民理性消費,看看什麼東西可以“自己動手做”,而不是不假思索地“買買買”。這個活動每年都會在“黑色星期五”過後的週末舉辦一次。筆者去年就參加過一次。
活動當天,我一到現場就被五花八門的工作坊吸引了:以食材邊角料烹飪“零浪費”美食,有機材料製作純天然護膚品和清潔用品,用布頭、紐扣和小飾品改造舊衣服,用吃剩的果蔬種子給布料染色,用舊雜誌的銅版紙摺疊星形燈,用木條、布片等零散材料做聖誕花環,無不充滿趣味和創意,每個活動都圍滿了興致勃勃、躍躍欲試的手工愛好者。我最感興趣的是印章工作坊,將廢舊的自行車薄內胎剪成自己喜歡的圖案,用雙面膠緊緊貼在紅酒瓶塞或碎木塊底座上,一枚獨一無二的印章就做好了。方法比刻橡皮章還簡單,效果也不錯,而且幾乎不用購買新材料,可以説是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
無獨有偶,柏林的新科恩區在每年夏天舉辦“環境和可持續文化節”,通過富有創造性、娛樂性、啓發性和激勵性的互動體驗活動宣傳環保理念。在這個文化節活動中我跟着手工藝人學會了用廢舊橡膠和紐扣做別緻的戒指。
在“舊材料倉庫”裏淘寶
柏林有兩座很特別的“舊材料倉庫”,專門收集廢舊木材、金屬製品、布料、裝飾材料、包裝材料等,並進行歸類整理存放。這裏的材料主要來自大型展會和電影片場,考慮到大量布展和舞美材料僅使用短短几天就要作為垃圾被清理和焚燒掉,於是在環保人士的倡議下,這些仍然有價值並可重複利用的材料被保留下來。
倉庫於每週二下午向公眾開放,手工愛好者可以來淘寶。倉庫最初由聯邦環境署資助,因為不是營利性質的機構,也沒有在網上開列存貨清單,所以人們需要花些時間和耐心,在琳琅滿目的物品中淘寶。材料雖不免費,但也算物美價廉,如果是較新的材料,只要支付預估價格的一半,而舊材料的價格則低至兩到三折,出售材料的收入用來維持倉庫的日常運營。
“舊材料倉庫”是非常成功的環保項目,最早設立在柏林潘科區的倉庫已歷時5年。負責運營的“柏林藝術—材料協會”主席塞巴斯蒂安·斯特拉吉斯講述了一個自己與倉庫的故事,他曾用2歐元買下一面很大的舊旗幟,並用它手工縫製了幾個環保袋,這樣去超市買水果蔬菜的時候就不必浪費額外的包裝袋了。
廢墟上建花園
説到柏林最有特色的花園,不能不提“公主花園”。公主花園就像一個童話,是志願者們在廢墟中創造的奇蹟。花園位於新科恩區的莫里茨廣場附近,這塊6000平方米的土地自1960年代起空置了近半個世紀。直到2009年,一對德國夫婦從古巴研習“城市農業”歸來,發起建設社區花園的倡議,得到周邊居民積極響應,大家清理垃圾,平整荒地,在都市中心的鋼筋水泥叢林中開闢出了一片綠洲。
這裏填滿泥土的飲料箱就是大苗圃,空牛奶盒剪去頂部,就是一個個小花盆,適合栽種薄荷、羅勒等香草;裝米的舊麻袋也變成了土豆的家。這個種植了近500種作物的園子,是一個方便搬運和照料、可以隨時移動的農場,據説,所有植物曾被整體遷移到一個劇場作為臨時展覽和裝飾。
花園裏還有餐廳、咖啡館、小商店、書屋,它們要麼是用舊木板搭建的,要麼索性是用一個廢棄集裝箱改造的,連傢俱擺設也都是用舊材料製作的。花園裏的環保和再生主題工作坊、手工社羣活動等非常受歡迎。
柏林人很喜歡到二手商店和跳蚤市場淘寶,我也經常逛柏林最大的二手服裝商場,往往一兩歐元就能買到很新的T恤和小衫,商場裏還有專門的復古服裝部,能淘到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服裝。柏林街邊和大超市裏會設置捐衣箱,在一些環保主題活動中也有舊衣物交換和贈送環節,還有人悄悄把裝舊衣服的袋子放在流浪漢露宿的街心公園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