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房玄齡和李世民信任有多深?有人告他謀反,李世民言畢就將人腰斬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經典

後世的史學家在談及唐代的宰相時,都會提及房玄齡,前有房杜,後有姚宋。

房玄齡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繼承了父輩的聰慧,從小就博覽羣書。十八歲時成為進士步入仕途。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房玄齡在亂世投靠唐太宗,多次伴隨秦王出征,專門為其出謀劃策。他十分感激唐太宗的知遇之恩,盡心盡力的為其策劃謀略,不求金銀但為國家收攏大量人才,代替唐太宗與有才之人交往,勸説其共同為唐太宗效力。


但凡經過房玄齡舉薦的勇士或者文官,後來大多都會得到唐太宗的重用,官運亨通也讓他們更盡心效國。房玄齡在唐太宗的秦王府中一直掌管軍機大事,專門負責處理文書,就連軍書奏章都屬於他的範疇。別人對他的評價都是這個人“深重地瞭解機宜”,是可以承擔重任的人。後來隱太子將他和杜如晦一起驅逐到外面就任。

房謀杜斷,唐太宗的左膀右臂

《舊唐書》中記載,“世傳太 宗 嘗與文昭 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可見在唐太宗時期,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名氣之大,成為街頭巷尾的美傳。

這兩位賢臣猶如唐太宗的左膀右臂,玄武門之前,他曾命人將二人帶回,如有抗命原地斬殺。之所以這麼殘忍,還是因為這兩個人的實力了得,一旦落入他人手中,對自己的江山百害而無一利。


二人也深知唐太宗的為人,乖乖回到長安。之後在玄武門事變中,房玄齡盡心竭力出謀劃策,沒有半點私心。這樣的功勞看在唐太宗眼裏,對其倍加信任。在玄武門事變中,他雖然沒有以身相搏奮血殺敵,但是在背後謀劃大局,立得大功。也因此唐太宗將其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

此舉勢必招來了一些德高望重之人的嫉妒,經常會出現上奏彈劾房玄齡的人,但是唐太宗對其十分信任,一人獨攬修改史書掩蓋歷史的重任,不僅懂得行政處事,還懂得察言觀色,是能夠被其重用的人才。

房玄齡在宰相之位時,對大唐盡心盡力,並且帶出來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在李世民的眼裏,房玄齡猶如自己的分身一般,對他十分看重。


被人誣告造反,房玄齡巧送奏摺

唐太宗親自征伐遼東期間,由作為丞相的房玄齡負責朝中大事,朝廷中很多覺得自己勞苦功高的人見到他的地位如此之高十分不滿,於是派遣了一個小官上奏,説有人要造反。

這件事驚動了房玄齡,他召見這人親自詢問造反者是誰,這個人竟然説出房玄齡的名字。可見小官連房玄齡是誰都不知,但是這等造反的奏摺自己審批打回也很不妥,於是將這個人送去了唐太宗的軍帳中。

當時戰事並不順利,聽到此事後十分生氣,馬上召見這個密謀造反的人仔細詢問。問他造反者的名字,告密者回答房玄齡,唐太宗聽後二話不説就派身邊的士兵將其腰斬。

事後唐太宗寫了一封信命人帶給房玄齡,告訴他以後這種告發他的小事,你有自己處理的能力,可以先斬後奏。由此可見唐太宗對房玄齡十分信任,絲毫不會擔心他背叛國家。


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房玄齡

面對唐太宗的信任,房玄齡同樣回以理解。在經歷過大戰之後,國家進入短暫的穩定期,百姓經歷了一場戰爭後傷亡損失慘重,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恢復。但是此時的房玄齡年老衰弱,又染上了一場大病,在他病危之前,他心裏還在為國家的將來着想。

他知道唐太宗目前是在死撐戰役,但是有戰爭存在百姓就無法安居樂業,長此以往對國家的根本也有損害。所以當務之急是讓其停戰,好好的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於是他叫來了自己的兒子,用衰弱的身體寫了一封長篇大論的進言書,囑咐兒子務必要交給唐太宗本人手上。

唐太宗收到了進言書後,也被他心憂天下的心懷感動,對房玄齡的兒子説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認可了房玄齡的進言後,他隨即下了一道指令,不但親自前往他病榻前探望病情,還大升他的家眷官階,讓他無後顧之憂。


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辭世,享年七十歲,唐太宗對於他的死訊備受打擊,連續三日不肯上朝,追封他為太尉,陪葬昭陵,世人皆嘆可惜。

房玄齡的一生從遇到唐太宗開始,都在為國家盡心盡力。對於唐太宗的知遇之恩,對於國家的社稷江山,哪怕是臨終前都難以放手。這樣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國家大事為一家己事的愛國之心,是後人都值得學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