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受強降雨影響,城區多處形成內澇,還好有風雨中的最美“擺渡人”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經典

一個註定漫長且難忘的“寒暑假”結束了,學生們也全都開學了,但天氣似乎並沒有從“難忘的2020上半年”緩過來。受強降雨影響,遼寧部分地區突降暴雨還伴有冰雹,導致城市多處形成內澇。由於雨急水大,正在上學時間的學生們大多沒有什麼防備,還好有風雨中的最美“擺渡人”,將孩子們“渡”到了校門口。

據瞭解,遼寧省盤錦市是這場突然強降水的主要“打擊對象”之一,不少學校外的道路都處在低窪地段,因此積水較深。這對於成年人來説或許沒什麼,但對於小朋友來説就是極大的麻煩,畢竟還是在敏感時期,如果直接淌水導致生病就會相當麻煩,不少家長由於要在馬路上控車,也沒有辦法帶着孩子離開,當地的民警見狀就主動充當起了“渡船”,將一個個孩子從馬路邊抱起送到了校門口。這些一邊指揮和疏導交通,一邊運送小孩的身影就成為了風雨中的最美“擺渡人”。

雖然從成年人的視角來看,這些行為不過是舉手之勞,甚至可能只是無意為之,但對於這些孩子來説,民警的舉動就像是一堂生動的課外社會實踐教育課,給孩子們樹立了一個課本之外的榜樣和模範。畢竟孩子的個性幾乎是沒法先天形成的,只能通過後天地影響和塑造,這不僅是家庭的任務,同樣也是社會的任務。這些“擺渡人”自發的“言傳身教”説明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雖然很快,但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的團結精神和良好的基本社會道德還依然在社會中廣泛存在,並且正不斷地通過大環境傳遞給下一代人。

要知道的是,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承和積累,更在於對下一代品格和素質的提升,如果説水對面的校園是知識的殿堂,那麼這些“擺渡人”的一舉一動就是素質和社會實踐的課堂。隨着教育體系和教育方式的現代化,“活到老學到老”正在慢慢成為國民下意識中的行為,這也是國家發展和個人素質提升的必須,隨之而來受到重視的便是道德品格的教育,因為有才無德是要不得的,甚至在不良引導下對於社會的危害要遠遠大過普通人。因此,言傳身教在這其中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也就是所謂的“社會教育”,通過大環境的影響來帶動社會氛圍的變化。

當然了,這樣的情景今年以來其實並不少見,不過更多的都是在抗疫前線“衝鋒”的“戰士”和在抗洪現場架着衝鋒舟的“真·擺渡人”,而當危險過去的時候,這些被稱為“英雄”的人們其實也都是普通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恪盡職守”。能夠展示人們鬥爭精神的場景其實更多時候不是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只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有互助友愛和助人為樂的社會氛圍才能讓這些“英雄”在面對危機時放心將自己的背後交給羣眾和隊友。

這些災難中幫助他人,日常中助人為樂的身影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總是常常被人遺忘,畢竟他們都是同我們一樣的人,有着類似的生活。但年初的疫情和年中的洪災都已經基本過去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科技實力的提升讓人們在銘記災難的同時,對於這些平凡卻“特殊”的身影有了更深的印象。他們在風雨中温暖了這座城市的清晨,人們和社會也應該在未來的生活中反過來温暖他們,和諧的社會關係也是幸福中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