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教育部在《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776號(教育類246號)提案答覆的函》中針對社會各界的針對學科評估的建議做出了明確答覆。其中主要涉及破五唯、講質量、重滿意、講特色、看動態。
首先,破五唯中指出:學科評估堅決破除“五唯”頑疾。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片面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情況”“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
學科評估改革
破五唯講求的是隻要你有實際成果,不論你的出生以及是否有各種職稱做支撐,那麼都將會作為學科評估的硬性指標,成為其加分項,這也使得那些新進人員擁有用武之地。
同時,唯論文論的慣例被破除,論文權重的降低也有利於優化科研環境,將論文等於科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其實按照個人觀點,論文和科研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其實論文只是科研的附屬品,根本畫不上等號,有些論文其實就只能算是大型的實驗報告而已,甚至有些論文是照搬別人的方法,然後把實驗數據改一下就發表了,這就只能算是重複的實驗報告,和科研基本搭不上邊。
其次,強化人才培養地位:這是本次學科評估的一大亮點,有些學校帽子很多,師資力量也很雄厚,但是招生就那麼些人,很多高帽子的教授其實只是尸位素餐,掛着教授頭銜,但是一年估計沒上過幾次講台,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費。教育部也是看清楚了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本次學科評估也許會在這方面加以控制。
而目前使用的方法就是學生滿意度,下表列出第三方機構給出的高校學生對自己母校的滿意度調查,僅供參考。
學生滿意度
再次,關於完善學科評估體系的建議中,採納了定量評價和特色評價並重,並保持評價體系的相對穩定,由此表明,第五次學科評估中將同時注重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強調學科特色和發展目標,注重人才培養質量。
最後,就是動態監測功能,也就是動態檢查各高校的各種成果,同時對學校培養的人才除了注重才,德的比重也不容忽視,如果一所高校培養的學生雖然成才,但是德不行,那麼也將拖累該校的相關學科的評估結果。這也許就是因為近些年來某些高校的留學生的不當做法引起了國家的關注,首次將培養的學生的德行加入了學科評估體系中。
大家對於該教育部的發文,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也希望大家多多點贊關注,祝各位生活愉快!下圖是教育本本次發文的原文,供大家參考。
教育部關於第五次學科評估的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