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著名的有三大變法,分別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和明神宗時期的張居正變法,至於范仲淹搞的那個,歷史上稱之為“慶曆新政”,不能算是完整的變法,為什麼?後面慢慢説,先闡述下幾大變法中,誰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最大,當然,本文觀點僅代表小編個人觀點。
毫無疑問,在幾大變法中,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是商鞅變法,根據《史記》中的記載,秦孝公繼位後,開出招賢令:“賓客髃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不過,秦孝公所要求的強秦僅僅是:“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
也就是説,秦孝公他最想做的是,通過變法強秦,以恢復春秋時期,秦國的秦穆公在位時的春秋五霸那樣的地位:“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閒,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於是,商鞅來了,並在經過和秦孝公的幾次交流後,以法家強國之道獲得了秦孝公的認同,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秦國開始了商鞅變法,商鞅變法雖然初衷僅僅只是為了讓秦國成為諸侯霸主,但最後延續下來的結果卻影響了中國整整兩千多年。
首先就是,即使在商鞅被秦國君王殺死後,他的變法依舊被繼承下來,並沒有因人死而法亡,而秦國也藉助數代都堅持商鞅之法,而逐漸強大到山東六國不可抵擋的地步,最終在秦始皇嬴政時期,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因而有“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的説法。
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強大起來的秦國,通過秦始皇之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秦朝,而這種中央集權制王朝,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直至清末都未曾更改,且商鞅變法中曾嘗試的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制度,被秦朝推廣至全國,後世王朝均繼承了這些制度,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都還在沿用。
秦朝的大一統是建立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秦始皇為維護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所推廣的很多制度也來自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促成的統一王朝讓中國人自兩千年前就開始認可大一統,這種思想深入骨髓,至於制度,連偉人都説:“百代都行秦政法”,而“秦政法”就是來源於商鞅變法,可見,商鞅變法的影響力早就超越了時空,至今猶存。
和商鞅變法齊名的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變法,就沒有商鞅變法這麼長久的影響力,王安石變法是為了強宋,可宋朝並沒有因為王安石變法而強大起來,反而因為王安石變法中的很多制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未能很好解決宋朝面臨的嚴重的“冗員、冗兵、冗費”問題。
後世,很多人在研究王安石變法時,對於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比較公認的就是“急於求成”四個字,宋神宗急於在極短的時間內解決所有遺留問題,王安石和變法派成員也急於用成績來回擊保守派的詆譭,於是,很多制度沒有經過詳細調查,或根本沒有去調查,迅速的就推廣出去,很多制度和法令也因此在相當多的地方水土不服。
最重要的是,王安石變法因為變法派和保守派的互不容人,不能求同存異,直接造成了北宋中後期最嚴重的黨爭事件,他們互相爭鬥幾十年,讓北宋的決策能力和軍事實力大打折扣,北宋的滅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王安石變法造成的黨同伐異引起的,王安石變法是一次失敗的變法,連宋朝都沒有改變。
張居正變法的情況比王安石變法好得多,不像王安石變法的褒貶不一,貶斥的居多,至少,張居正變法的影響力和作用一直都是正面的,比較公認的説法是,張居正變法延續了明朝的生命。
但張居正變法沒有觸動到最深沉的問題,比如在清丈土地時,避過了皇族和士紳,沒有能從骨子裏去改造,因此,張居正變法更多的只是一種改良,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變法。不過,張居正推出的“一條鞭法”,其中的部分制度在清朝時曾被雍正皇帝改良使用,也算是把影響力延續到了清朝。
另外,張居正變法的結局是人亡政息,張居正死後,絕大部分變法內容全部被廢除,不像商鞅變法那樣連續執行了一百多年,張居正變法的影響力略大於王安石變法,但兩者加起來,都不可能和影響中國至今的商鞅變法相比。
最後來説一下北宋仁宗時期,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宋朝的三冗問題在宋仁宗時期就有了,因此,宋仁宗也有意變法圖強,並允許在當時有很大聲望的士大夫象徵人物范仲淹來主導,不過,這次新政僅僅只開始了一年多,推出的法令就全被廢止,沒有完全展開就結束了。
原因有兩方面,首先是范仲淹在準備開始變法時,向宋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了十條主要的改革條款:“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這裏面有七條內容都是針對吏治的,以剝奪官員的福利和更嚴厲的監督官員為主。
這些針對官員的改革內容剛經過公佈,就把絕大多數官員、勳貴、紳士們推到了對立面,變法他們認同,畢竟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強宋,但要兼顧他們的利益才行,而且,范仲淹要變法也好,改革也好,負責執行的還不都是這些官員?范仲淹直接就拿這些官員開刀,誰來幫助他執行法令?沒有他們的支持,變法寸步難行。
其次,在大多數官員們站出來反對後,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們犯下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就是把反變法派和變法派分成了小人和君子,且把支持變法的統稱為君子黨,范仲淹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歐陽修,還公開寫了一封奏疏《朋黨論》給宋仁宗,在奏疏中直接鼓吹結黨有利論,説結黨這事啊,要越多越大才好。
歐陽修才華橫溢,這篇奏疏也算是名篇,可他的政治敏感度實在太低,向皇帝鼓吹結黨的好處?讓皇帝允許臣子們結黨營私?幸虧他是生活在宋朝,換成任何一個朝代,恐怕九族都要被滅掉,這篇《朋黨論》一出,直接讓慶曆新政夭折。
宋仁宗不怕變法派和反變法派互相直接爭執,反正好壞終究由他來裁決,他就怕范仲淹們因此把反對者全部趕走,然後結成一個所謂的君子黨來欺負皇帝。於是,范仲淹的上書得罪了所有的官員,歐陽修的上書嚇住了宋仁宗,慶曆新政失敗。
宋仁宗改變態度並拒絕了變法後,范仲淹、歐陽修等變法派逐一被貶斥出京,此後的范仲淹一直在地方蹉跎,誰也不想他回到中樞,最後,他死在地方上。
范仲淹慶曆新政的失敗在於沒有拉攏大多數,且固執的以自己較高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須知,即使都已經是高官顯爵,也是飽讀詩書的士大夫,可大多數人到底還是俗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模範,整個宋朝也就出了范仲淹這麼一個。
慶曆新政是北宋三冗問題出現後,北宋皇帝和士大夫們準備解決問題的首次嘗試,因《朋黨論》的出現,讓脾氣不錯的宋仁宗在此之後,一直到死都不敢再搞什麼變法,慶曆新政算是王安石變法的一次預演,可出現的結黨苗頭終於在王安石變法開始後變成現實。
【來源:孤寡老人講歷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