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近代史確實不好寫,一不能胡説八道,二不能大開腦洞,再加上敏感詞多,雷區多,所以這個系列越往後寫,越難寫。
我們今天繼續脱離劇情談《走向共和》,整場甲午戰爭的失敗,很多人把責任歸咎到李鴻章身上。但,如果再往上追責,也有一些人會怪罪到慈禧太后頭上,但很少有人思考過光緒帝的罪過。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整場甲午戰爭期間,及甲午戰爭結束後,光緒帝的表現,究竟能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42期: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一、
有一説一,慈禧太后對親政前的光緒帝,大體還是滿意的,相對於叛逆的同治帝來講,是要強百倍。
尤其是讀書寫字方面,慈禧太后也是吸取了當初對同治帝失敗的教育,往往親力親為,試圖把光緒帝培養成一代帝王。
但,隨着光緒帝逐漸成人,他性格的另一面開始逐步展現出來。從進宮到親政的這十幾年,他的一舉一動都屈服於太后的意志,不僅衣食住行、言談舉止受到約束,連婚姻也無法自己做主。
這種滋味,一直伴隨着他到“大學”結束,是的,光緒帝“大學”畢業了,親政的他,磨刀霍霍大展宏圖,以實現“堯舜之治”的遠大理想。
在慈禧太后的統治下,大清扭轉頹勢,人民休養生息,幾次戰爭也打出了大清國的風采,甚至有人把這段歷史稱為“同光中興”。
“同光中興”中的“同光”就是指同治帝和光緒帝,在光緒帝看來,慈禧太后並不像自己那樣飽讀詩書,又是個婦人。如果把大清交到自己手裏,必然能更加發揚光大,使中國走向繁榮富強。
懷着這種遠大的理想,光緒帝親政了,雖然某些政令還是受到慈禧太后的約束,但不管怎麼説,大清的掌舵人換成了自己。
經歷了短暫的激動之後,光緒帝開始陷入了日復一日的枯燥之中,是的,管理國家可不是小孩過家家。很多時候不是你在操縱大清的前進方向,而是大清操縱着你向前走。
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二、
雖説自己是“集團公司”的總經理,但其身後還有個董事長在掌舵,光緒帝就在這種環境下親政了幾年。
但這幾年,並沒有給眾人帶來多少驚喜,反而給光緒帝帶來了煩躁的情緒。日子似乎太過平淡,慈禧太后那種按部就班治理國家的方式,反而讓光緒帝深感厭惡。
彷彿是上天助他,天下之變局就此發生了,這也讓光緒帝異常興奮:
沒有什麼比打贏一場戰爭更能振奮人心了,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國,也敢挑釁朕的大清。朕飽讀史書,中國上下五千年裏,幾乎每部史書均記載着這個東方彈丸小國,無一都註明土地、軍事、人員等等均不足中國十分之一。
歐美大國欺負朕大清也就罷了,你個倭寇小日本也敢挑釁?
一個字——幹!
只要打贏了日本,光緒帝就成為自道光帝一來,第一個打贏對外戰爭的皇帝。必然會大大提升臣民的自信心,提升大清國際形象,甚至會讓受人欺負的大清扭轉成東方強國。
更重要的是,光緒帝可以證明自己,證明自己能夠獨掌朝政,能夠帶領大清這艘巨輪走向強盛,甚至可以一洗當年西方列強欺負大清的恥辱。
對於慈禧太后來講,她已經執掌朝政三四十年了,早就累了,而且光緒帝親政這幾年,她基本還算滿意。又趕上頤和園剛剛修好,自己又到了六十大壽,她是真心想退休休息了。
所以,慈禧太后根本沒有深入思考對日作戰的後果,而是把決定權交給了光緒帝。
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三、
與處於興奮狀態的光緒帝及其老師翁同龢,還有那些激動得睡不着覺的清流不同,掌握大清最強軍隊的李鴻章卻很憂鬱。
光緒帝雖然飽讀詩書,可是他都是讀的什麼書?
四書五經?聖祖聖訓?太祖實錄?
光緒帝在做出對日作戰的決定時,根本就不瞭解這個近在咫尺的鄰居,更是對李鴻章提出來的退守朝鮮,防備國線的提議,嗤之以鼻。
認為這簡直就是荒唐,大清國竟然避讓小小的倭寇,朕的臉都丟盡了,不行,李鴻章你馬上整軍備戰。
光緒帝的一生,除了八國聯軍進攻的時候離開過一次紫禁城,跑往了西安,其他的時間,可謂是一步都沒離開過紫禁城。
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跟外界的交流幾乎為零,整天在規矩和皇權至上中度過,怎麼可能有更高的見識?
再加上翁同龢作為其老師,經常給年幼的光緒帝灌輸英國是怎麼用大炮轟開的大清國門,英法聯軍又是怎麼火燒了圓明園,咸豐帝又是怎麼誓死不願意再回北京……這些言論。
憤怒早已在幼小的光緒帝心中紮下了根,一旦掌握了權力,他更想做的便是報仇雪恨。
戰爭就這樣開始了,覺得不過癮的光緒帝甚至把軍事指揮大權也握到了自己手中。拿着一本《孫子兵法》,反覆回顧並分析總結着聖祖仁皇帝是怎麼除三藩、收台灣、三徵葛爾丹的偉大戰役,指揮着清軍戰鬥。
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四、
然而,現代戰爭,使用舊式指揮,指揮着舊式軍隊對戰新式陸軍,哪有什麼勝算,不出半個月,清軍就被日本人從平壤趕到了鴨綠江邊。
這時候光緒帝才慌了,慌亂之餘,開始把所有能調動的軍隊都往前線派,無論如何也要擋住日本人。
光緒帝指揮戰鬥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你戰敗,你就有罪,丁汝昌就是這樣被定了罪。甚至李鴻章的三眼花翎也被光緒帝取掉了,只是聖旨還沒到李鴻章手裏,鴨綠江就失守了。
隨着各地的敗仗奏摺雪花般飛進紫禁城,光緒帝更加急躁,求勝心切的他,不顧一切地指揮軍隊主動出擊。不停地把優秀將領及軍隊往前線派,誰要不聽,都以軍法處置,反而讓精良的軍隊排隊去送死。
見光緒帝越來越瘋狂,李鴻章坐不住了,他給光緒帝上了一封很長的奏摺,裏面詳細闡述了“打持久戰”的思想。以空間換時間,不記一城一池的得失,把日本人拖住,直到他垮台。
但此時的光緒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如果要他遷都,要他再次重演咸豐帝倉皇出逃的歷史,他是不願意的。
陸戰不行,海戰還能扳回一局,一個根本不懂海軍作戰的皇上,就這樣命令丁汝昌防守威海、大連灣、煙台、旅順等門户,北洋水師就這樣放棄了遠海巡航,喪失了遠海制海權。
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五、
由於光緒帝對不敢拼命,不敢主動出擊的海軍將領採取嚴懲態度,揚言要對戰敗的將領“從重治罪”,也間接導致了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
既然橫豎是死,不如死在戰場,連丁汝昌每次作戰時也刻意停留在甲板上,以求解脱。就這樣北洋水師培養了十多年的優秀將領,要麼主動戰死,要麼自殺身亡。
就像我們常説的飛行員比飛機值錢一樣,軍艦沒了,可以再造,可是身經百戰的艦長死了,沒個五年十年的,可培養不出來。這也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後,再也無法短時間內重振雄風。
即使這樣,自殺身亡的丁汝昌也沒逃過光緒帝的處罰,停屍十多年,才被宣統帝平反安葬,入土為安。
等到遼東半島整個都被戰火燒起來後,慈禧太后再也坐不住了,就她分析的戰爭結果來看,大清必敗,於是她開始偷偷部署求和事宜。
當然,還是有一些青年派官員,誓言要戰鬥到底,即使遷都西安,也得繼續抗戰。這一下子擊潰了光緒帝,他陷入了兩難之中,是戰是和,讓他糾結萬分……
作為大清國的皇帝,馬上停止戰爭,越早,求和越有籌碼可談。而繼續戰爭,則需要他下定決心,且有着超乎尋常的意志力,不贏誓不罷休的毅力。
可惜,他都沒有,既沒有意志力,也沒有眼光,而是選擇了逃避,避而不談,連指揮戰鬥也不管不顧了。
等到日軍屯兵山海關之後,光緒帝頹廢的出現在了議事大堂,此時的他從主戰變成了急速求和,越快越好,甚至都出乎了慈禧太后的意料。
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很快,日本人的條件就來了,而最受爭議的便是割地,這個割地,在馬關談判的李鴻章都憤怒不已,給光緒帝發電報,揚言不談了,打算回朝,移都再戰。慈禧太后也是憤怒不已,對着討論割地的大臣們怒吼,割地是萬萬不行的:
“兩地皆不可棄,即使撤使再戰,亦不恤也!”
唯獨光緒帝,電告李鴻章,也是這封電報被日本截獲,獲取了清朝的底線:
“都城之危即在指顧,以今日情勢而論,宗社為重,邊徼為輕!”
即使到了最後簽約的時刻,李鴻章還不放棄,急電朝廷,説日本的條件太苛刻,賠款太高,割地太痛:
“和約不成,唯有苦戰到底!”
但急於求和的光緒帝,還是命令李鴻章把合約發回京城,他被這場戰爭搞得太痛苦了:
“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奮筆書之。”
就這樣,甲午戰爭以光緒帝在《馬關條約》上簽字蓋章而告終!
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42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參考資料:
劉功成《李鴻章與甲午戰爭》,《翁同龢日記》,《清史稿》,《中日戰爭》,向斯《老佛爺吉祥》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66 字。

轉載請註明: 本想大展身手,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無能,談甲午戰爭期間的光緒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