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秦始皇沒有殺功臣,劉邦殺了不少,後世卻説秦始皇殘暴,劉邦仁義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經典

如果單以對待功臣的態度來評價皇帝的話,我國曆史上的殘暴之君太多了,每一代君主,尤其是開國之君,都會或多或少對功臣進行清理,鞏固統治。
但在古代還有一個鐵律,誅殺勳貴功臣的不一定殘暴,殘害老百姓的也不一定殘暴,但是虐待儒生的一定殘暴!你品,你細品!
從這方面,基本就能知道有些人明明還湊合,但被稱為暴君,有些人乾的事其實很不堪,卻有仁義之名!

秦始皇發起統一六國後,對待為統一大業立下赫赫戰功的王翦父子、蒙武父子,都給予了優待,被人為進行殘害。而劉邦建立漢朝後,對開國功臣,如韓信、彭越、盧綰等人,都進行武力鎮壓和殺害。
但是歷史上,對劉邦的評價,大都是仁義之名,對秦始皇的評價,卻基本都是殘暴不仁,“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焚書坑儒”將天下儒生推向對立面
秦始皇被歷代史家認為殘暴的原因,主要原因就是“焚詩書”“坑殺術士”的行為。

公元前213年,李斯上書請求焚燒天下詩書: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n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書,焚燒天下非官方收藏的《詩》《書》等典籍。如果百姓想學習法令等,可以去官府學習!
從李斯的焚書政策來看,其目的主要在於控制輿論,有種將天下的教育事業,收歸國有的意思,有點最早的官辦學堂的意思,其目的核心在於控制輿論和思想,為維護統一服務。
秦始皇在位期間,對長生不老執迷不悟,一心想求長生之藥,很多方士就抓住他這種心理,敲秦始皇的竹槓。

終於在公元前212年,東窗事發,盧生、侯生等術士,從秦始皇那裏騙了一筆錢財後,揮霍一空後,還私底下跟人説三道四,説秦始皇的壞話。
秦始皇知道後,怒火中燒,花老子錢,還罵老子,當我冤大頭啊。於是在咸陽逮捕犯禁術士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殺,並且昭告天下。
很多人疑惑,“術士”跟儒生有啥關係呢?往下看,扶蘇的話為你揭秘:“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其實自古儒生沒有什麼變化,只不過是披的馬甲不一樣罷了,反正都是出來騙了還,要不戰國時期怎麼沒人用他們,都要真材實料的,渾水摸魚不管用唄!

而自古名將、名臣又有幾個儒生呢,不都是兼容兵、法、縱橫數家學説成就自己的!但是這些人別的整不動,寫東西罵人可是很有一套,秦始皇“焚書坑儒”被他們徹底釘在了暴君的柱子上了!
“熒惑守心”事件,屠殺東郡百姓
公元前211年,有顆隕石掉落在東郡,有人偷偷在上面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
消息傳到咸陽後,秦始皇派出御史每家每户去核查事情,結果始終沒有人認罪。
於是秦始皇下令,將隕石周圍居住的百姓全部殺掉,並且毀掉了那塊隕石。
這個事件讓人想起曹操在處理朝中官員與袁紹私自來往書信的案件,以燒掉書信來收服人心。

而秦始皇面對天下洶洶,敢怒不敢言的輿情,幻想通過殺戮來平息。如果他安撫百姓,將隕石帶回咸陽,置於宮中,警示後人,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最後天下羣起反秦,自己也被認為是暴君,本質原因,還是在秦始皇自己的施政策略上,他的殘暴之名其實並不冤!
劉邦的誅殺功臣,影響範圍極為有限
漢高祖劉邦雖然出身小農家庭,而且從小好吃懶做,常年在沛縣的街面上混跡。但是這同樣養成了他察眼觀色、判斷局勢對手的政治智慧。

他處理的功臣範圍是極為有限的,主動處理的主要是異姓諸侯王,處理這些人,其主要原因是,異姓諸侯王都是後面與劉邦結盟對抗項羽的,並不屬於與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
這些人手中都掌握着大量的軍隊,在封國高度自治,屬於國中之國,是帝國安寧的威脅。而且經過兩次天下一統後,早已民心思安,所以劉邦或廢除或攻伐諸侯王阻力並不會太大。
而且跟着劉邦周圍的曹參、周勃、蕭何、張良、樊噲等人,才是劉邦立足的根本。而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都只能封侯,那些坐享其成的諸侯卻封了王爵,大家心裏都不太舒服,所以劉邦一説幹他們,大家積極性都挺高的。

唯一一個例外就是韓信,他是跟着劉邦一起從漢中出來的將領,但是最後因為功高封為楚王。但是對韓信,劉邦總是吃的死死的,有對付他的手段,一次雲夢遊獵,就把韓信搞成淮陰侯了。
所以説,劉邦的誅殺功臣,其影響力是極為有限的。而且其目的在於維護大一統思想,這一招直接把後世儒生治死了,批判他吧,難道你是反對大一統,那等着直接滅九族吧!
“約法三章”收服民心
劉邦進入關中後,原本打算好好放鬆,享樂一番,經過樊噲和張良的一番勸解後,劉邦率軍退出咸陽,駐軍霸上。

召集當地的名士,與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同時廢除秦朝的嚴苛法律,這一舉措讓他收服了民心,為後來打下天下奠定了基礎。
劉邦平定天下後,聽取婁敬、陸賈等人的建議,採取“德主刑輔”的思想治理天下。雖然他很看不起儒生,但是還是吸收了很多儒家的治國理念,兼容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
經過劉邦、劉恆、劉徹、劉詢等多代帝王的推動,漢朝逐漸形成了“王霸扎之”的治國思想。儒生逐漸從不入流的士子,走上了治國的朝堂,他們怎麼能不感激和歌頌劉邦的仁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