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嶽和孫立人二位將軍都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薛嶽獨創天爐戰法,在長沙殲滅日軍十萬,是殺敵最多的中國將領,孫立人在緬甸擊斃3萬多日軍,其中仁安羌一役以少勝多,同時還救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羅斯福授他豐收勳章,英國國王授他帝國勳章,西方稱他為“東方隆美爾”。
兩位將軍在抗日戰爭中,都有非常驕人的戰績,日軍聞風喪膽。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得享高壽。薛嶽活到103歲,孫立人也活到89歲,以至於有人説,打鬼子可以積德,所以他們才有高壽。
那麼薛嶽和孫立人在解放戰爭的表現如何呢?我們先來看看。
薛嶽參與內戰的時間很短,1946年,在魯南戰役中,他丟掉了兩個師,還丟了蔣介石第一機械化縱隊,蔣介石很生氣,於是將他換掉了。此後他就被閒置了,直到50年,他任海南防衞司令,由於國民黨大勢已去,海南沒守住,他撤到了台北,可以説,整個內戰,屬於是在打醬油。
孫立人蔘與時間稍長。他45年率軍開赴東北,與林彪在東北展開激烈爭奪,起初還稍占上風,不過後來形勢逐漸不利,47年8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前線,在後方任陸軍訓練部司令。此後他只在49年前後,參與保衞金門,因此內戰參與也不算多。
那麼為什麼孫立人和薛嶽在抗戰中打的有聲有色,內戰中卻沒有得到表現機會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內戰時,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激烈,蔣介石用人,更多考慮的是誰可以信任而不是誰有能力,因而他們得不到重用。
第二個,薛嶽、孫立人二位將軍本身戰意不足,沒有求勝心,也沒有信心。當時作戰次長劉斐就曾建議蔣介石,説薛嶽好像沒什麼信心和興致,也不聽指揮,建議換掉。
第三個原因是大的形勢。大勢所趨,非一兩個人能夠改變,解放軍在大勢上,佔據優勢,並非靠一兩個將領能夠挽回,因而即便是他們,也無能為力。
第四個原因,環境改變了。朱德曾説孫立人,在緬甸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有一點,那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下,而且有美國的支持,有一定偶然性。因而,在一個全新的作戰環境下,面對全新的對手,並不能保證一定能夠獲勝。
二位將軍雖説最終在解放戰爭中沒有什麼表現,不過這不影響他們的偉大,甚至某種程度上,使他們更加偉大,因為這意味着,他們手下只有鬼子的亡魂,而沒有多少同胞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