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一種體驗:很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自己也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可到頭來還是會徒勞無功。
你重頭覆盤,左思右想,可依舊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於是陷入到懊惱之中。
其實,處理一些複雜問題的簡單道理,我們都可以從先秦時代的經典書籍中找到。
一、現代人的煩惱,古人為什麼能解決?
現代人的煩惱,古人為什麼能解決?有人可能認為作者在故弄玄虛:現代社會遠比古代要複雜得多,現代人也比古人更加開化,依靠古人陳舊的思想,怎麼能夠解決當下遇到的新問題呢?
我們拿修車來舉例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司機,絕大多數既能開車也會修車,最起碼能解決汽車的一些常見問題。
但近十年才學會開車的人,大多數只能開車,一旦車出狀況就束手無策,更不用説判斷車況了。
由於技術進步,車是越來越好開了,可為什麼現在人們對車越來越陌生了?
是汽車發生巨大變化了嗎?好像並沒有,從卡爾·本茨發明汽車,到伊隆·馬斯克製造特斯拉,汽車的基本構造並沒有變。
那變的是什麼?變的是各種輔助駕駛的工具(如行車電腦等)。汽車越來越先進了,而我們離車本身卻越來越遠了。這些工具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讓司機與車直接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
這個道理用在人類社會也是一樣,在先秦時代,先哲們已經把人世間的基本道理搞明白了。
但隨着社會的進步,知識越來越龐雜,人們手裏的工具越來越多,但反而喪失了掌握這些基本原理的能力。
二、《鬼谷子》的開篇講了一個基本道理
下面,言歸正傳,我們從《鬼谷子》中尋找開頭那個問題的答案。
《鬼谷子》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徵和心理活動規律的書。
“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這是《鬼谷子》這部書的最大特點。
在它的第一篇《捭闔》中,鬼谷子描述了該書最為重要的一個概念——“捭闔”。
“捭”是開的意思,“闔”是合的意思,“捭闔”與“陰陽”、“剛柔”、“開閉”、“張弛”等一樣,代表着大自然的變化無窮。它們雖然變化多端,但卻是人世間最為基本的規律之一。
所以,《捭闔》中講:
“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翻譯過來就是,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遵循了天下興亡之道。
“興亡之道”古今皆同,這是做人做事首先要考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把這個最基本的“道”搞明白了,才能去思考“術”的問題。
三、如何去尋找“興亡之道”?
掌握“興亡之道”,或者説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我們正確做事情的關鍵和前提。那麼,這種“道”該如何去尋找呢?
我認為,關鍵要掌握這樣8個字:順勢而為,事在人為。下面,我們通過兩個小例子來解釋這幾個字。
1、黃帝與牧馬少年
傳説黃帝在拜訪一位名叫大隗的神仙時,中途迷了路,這時恰好遇到了一位牧馬的少年,他便詢問大隗身在何處。
讓黃帝驚訝的是,這個不起眼的牧馬少年竟然真的知道大隗的住所。於是,黃帝接着追問少年:“你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嗎?”
這個少年勉為其難的回答:“治理天下,這不是我操心的事。但我想,這與牧馬也沒有什麼區別吧,只不過是清除掉害羣之馬而已。”
黃帝聽後,如醍醐灌頂,向少年行了大禮而去。
這個故事要傳達的道理是,即使像治理天下這種大事,其背後的道理也很簡單,那就是把違背事物發展方向的元素去除掉,任其按照自身規律良性發展。這就是順勢而為。
2、曹劌論戰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了一場著名的長勺之戰。
齊國與魯國是毗鄰的兩個諸侯國,兩國國力相差很大。魯國無論是疆域還是兵力上,都較齊國處於劣勢。
此戰以前,魯國也曾數次敗於齊國。所以,當齊國大兵壓境時,魯國上下人心惶惶。
“弱肉強食”,這是世人皆知的叢林法則,齊國勝、魯國敗,或許是再正常不過的結果。
但知道這個規律,並不等於能夠正確的認識它、運用它。
所謂的“事在人為”,就是要在認識事物本質的基礎上,學會利用規律。
在常人看來,齊強魯弱,但在一個人看來,形勢恰恰相反,這個人就是曹劌。
曹劌在戰前求見魯莊公,問了一個十分尖鋭的問題:“您憑藉什麼跟齊國打仗?”
魯莊公給出了三個理由,但只有最後一條打動了曹劌,那就是魯莊公盡到了一個國君的責任,他對各類案件都秉公辦理,明察秋毫,做到了公平公正。
曹劌據此認為,魯國雖弱,但魯莊公深得民心,通過在戰場上的努力,是可以扭轉局勢的。
而所謂的事在人為,就是魯國有取勝之勢,但還要看他們怎麼做。
最後,在長勺之戰中,曹劌依靠出色的謀略,幫助魯莊公一鼓作氣,擊敗了十倍於己的敵人,獲得了全勝。
所以,要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前提是要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並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這就是順勢而為,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