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是零散行動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不一樣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經典

如此可愛的小編難道不值得一個關注嗎“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在短暫的人世,我們要活出自我的精彩。就讓那些是是非非隨風去吧,任性做自己,因為那是最真實灑脱的自己。

編者按: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古代軍隊總是穿着鮮明的盔甲行軍,而《荀子·議兵篇》也説:“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要穿齊盔甲帶好武器還有三天的糧食半天行軍百里,也就是50公里,要知道馬拉松也不過42.195公里,這比馬拉松跑的都遠。所以古代士兵都是穿着盔甲行軍的嗎?

穿盔甲長途行軍,還真的有人穿着盔甲跑過馬拉松。早在2008年9月21日在丹麥歐登塞的HC安徒森馬拉松比賽中,一名叫Peter Pedersen的丹麥選手穿着足有28公斤的板甲花了6小時46分鐘59跑完了馬拉松,創下了穿板甲跑馬拉松的紀錄。而在現在軍隊的訓練中,負重武裝越野也一直都是常見的訓練項目,我軍就有負重30公斤的25公里武裝越野項目。所以看起來穿盔甲行軍並不是什麼做不到的事。

但是和現代士兵不同的是,在冷兵器時代古代的軍隊更需要體力,現代士兵武裝越野到達指定位置以後,在戰鬥中並不需要很高的體力,主要是卧倒射擊,從體力角度來説甚至可以説是在休息恢復武裝越野消耗的體力。然而古代士兵則是行軍結束以後,開始戰鬥進行肉搏時,才是體力消耗的主要部分。所以實際上,古代士兵並不會穿着盔甲行軍。他們需要儘量節省行軍中的體力以保證在肉搏戰中有足夠的體力。一般行軍中,盔甲由牲畜或是民夫馱着,甚至一些精鋭重步兵還有代步的馬匹,就是俗稱的騎馬步兵。即騎馬行軍,到達指定位置後下馬穿甲列陣作戰。

在古代正常行軍的話一天也走不了很久,正常行軍的話,不是急行軍一天行軍一般不會超過6個小時,一般會起得比較早開始行軍,等到了午後不久就得開始安營紮寨了,不然拖到下午,一旦出現意外天黑前沒把營寨紮起來,防禦工事都沒建好,這就等於給敵軍送人頭了。士兵將在夜裏毫無屏障的宿營,被突襲就非常容易造成營嘯導致大潰敗。古代軍營和防禦陣地的搭建也要比現代部隊麻煩多了,輜重兵搭建帳篷,戰兵也要出去砍伐木材搭建拒馬、柵欄等等,所以保留足夠的體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魏武卒的那段記載只是他們的選拔標準,並非作戰時也會穿着盔甲行軍。畢竟古代一場仗打好幾個小時甚至打一天也是正常情況,穿上盔甲走百里這個標準就可以證明士兵的體力,不會打起仗的時候沒打幾下就沒力氣了。一套盔甲造價不菲,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還很低下,自然是要優中選優,體格好的人才會作為精鋭配發盔甲。

正是因為行軍時一般不穿盔甲,所以在遭遇突襲時古代軍隊往往大敗虧輸,因為在行軍中連盔甲都沒穿,遭遇衣甲齊備以逸待勞的敵軍自然難以抵擋。所以如何防備敵軍的偷襲可以説是非常考驗古代將領能力的一件事,如何避免被偷襲是行軍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古代主要靠廣撒斥候來偵察敵情是否有埋伏,即便現代部隊偵察兵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使用斥候偵查敵情提供預警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代。而比較著名的就是飛將軍李廣,他就非常重視斥候的作用。《史記》中就記載:“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衞,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李廣行軍以及宿營都比較鬆散,但是就是因為廣撒斥候,從來都沒有被偷襲過。

和現在的偵察兵有些類似,斥候常常需要刺探敵方軍情,抓俘虜來審問獲取消息,可以説兩軍大部隊在未交戰前斥候就已經率先接敵交戰了。所以無論是古代的斥候還是現代的偵察兵,都是精鋭。唐代的兵書《太白陰經》中就提到了斥候偵察兵需要選拔精鋭:“於奇兵中,選驍果、諳山川井泉者,與烽子馬鋪土河,計會交牌,日夕邏候於庭障之外,捉生事,問敵營虛實,我之密謀,勿令遊奕人知。其副使子將並久諳軍旅、好身手者任。”所以往往在開戰前的斥候戰中就能看出雙方實力。雙方都會努力壓制敵方斥候的偵查範圍,絞殺甚至俘虜地方斥候來獲得消息,所以如果斥候身手以及數量不敵對方,在開戰前就已經失去先機。在日本奈良時期,現在被傳的神乎其神的忍者就被稱為斥候。所以其實所謂的日本忍者,不過只是偵察兵+特工而已。

在宋代的兵書中,大軍行軍中如何派遣斥候防備偷襲如何傳遞消息都有着非常詳細的記載,《虎鈐經》中記載行軍中一般是派遣二十四名斥候,分散探查八個方向,每個方向去三騎,相互距離一里地,相互之間依靠旗幟來傳遞敵情。如果是夜裏行軍無法看清旗幟,就依靠敲鼓來傳遞消息。如果是經過山林,叢林茂密也看不到旗幟的話,白天也一樣用鼓聲來傳遞消息。之所以選擇用旗幟,主要是防止敵人聽見鼓聲導致暴露目標,所以能用旗幟就不敲鼓。但是如果天氣非常惡劣,風雨交加打雷閃電的天氣,鼓聲聽不到,旗幟也看不到,就只能自己騎馬回來報告了。同時因為主力部隊大陣不能輕動,但也不能太過死板導致坐看戰機喪失,所以大軍出動還要配備數千名遊騎兵作為機動部隊,觀察敵方情況伺機而動,無論是絞殺對方斥候或是發現戰機直接奇兵突襲都是遊騎兵需要做的事。

而作為防守方時一般需要派出人數較多的輕騎兵來探查敵情,這種遊騎兵就直接幹斥候的工作,因為不知道敵人什麼時候才會出現,需要較長時間的巡邏偵查,要更早進行預警留給己方充足的備戰時間,這就難以依靠旗語或是鼓聲來即時傳遞消息。所以如果派遣的斥候人數太少,一旦碰到敵軍前鋒會被輕易絞殺俘虜導致傳不回來消息。

最著名的斥候戰大概就是南宋猛將楊再興的最後一戰,他作為斥候日常巡邏偵查敵情時碰到了完顏宗弼的前鋒部隊。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巡邏偵查,遇到了數千金軍的前鋒遊騎兵,雙方立刻爆發了斥候戰,楊再興派人回去報告敵情,自己率領三百騎兵直接打垮了數千金軍前鋒遊騎兵,直接追殺潰敗的金軍前鋒遊騎兵到了金軍主力陣前。其實這時楊再興已經可以撤退回去覆命,但是楊再興想盡量擴大戰果挫挫金軍鋭氣,為己方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所以他帶着三百騎兵面對十二萬金軍依然發動了衝鋒,並且殺死了一名金軍萬户長,百餘名金軍千户長,以及兩千餘名金兵,他甚至試圖在萬軍中直接斬首擊殺完顏宗弼。但是最終因為天降大雨,導致馬陷小商河,被亂箭射死,三百斥候全部陣亡。但是他給宋軍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在他犧牲後岳雲和張憲率領的兩支部隊及時趕到戰場,輕鬆地擊敗了已經被楊再興殺到膽寒的金軍。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所有的兵書都強調斥候主將要足夠勇猛的原因吧。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