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打金國用了兩次,打南宋用了三次,蒙古打最弱的西夏為何用了五次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經典

南宋末年,宋、金、夏三國中,論軍隊實力和戰鬥能力,金國無疑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南宋,再其次是西夏。然而,很奇怪的是,蒙古在進攻這三個國家的時候,攻打金國主要只用了兩次,攻打南宋用了三次,攻打西夏卻用了五次。明明西夏最弱,為何蒙古在滅西夏的時候,所用的次數卻最多呢?

(南宋地圖)

説蒙古五次才把西夏拿下來,其實並不表示西夏的實力有多麼強大。而是蒙古實際上並沒有着意打西夏。照理説,蒙古在崛起以後,旨在擴張版圖。而近在家門口的西夏,更加應該是他們擴張版圖的首選。但他們卻偏偏沒有盡心盡力地和西夏作戰,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蒙古把西夏當練兵場。

蒙古最初在崛起的時候,其實也並沒有想到要擴張土地,而是為了復仇,打敗他們的宿敵金國。不過金國當時十分強大,蒙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得不對金國俯首帖耳。

蒙古一直試圖拿下金國,但是卻也沒有膽量,不敢和金國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於是,他們便不斷襲擾相對來説最弱的西夏。他們這樣做,明顯是把西夏當成練兵場,希望在和西夏作戰的過程中,積累和金國作戰的經驗。畢竟金國和西夏的情況更相似一些,如果有辦法拿下西夏,自然就有辦法拿下金國。

既然是練兵場,自然不可能一鼓作氣拿下。如果一鼓作氣拿下,那就只能是在自己後院裏練習,沒有實戰效果了。


(戰場上的蒙古騎兵)

二、蒙古把西夏當加油站。

蒙古生活在漠北草原上,除了牛羊,其它物資都比較匱乏。他們想要獲得更多物資,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交易,二是掠奪。

交易很受限制的,掠奪則會引發仇恨。當蒙古人準備攻打金國的時候,他們自然和金國的交易不會很順暢。同時,他們也不好進行打草驚蛇的掠奪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找一個恰當的加油站,顯然就是最恰當的。

出於這種考慮,蒙古把西夏當成了加油站。他們通過不斷攻打的方式,讓西夏不斷屈服。西夏在屈服以後,自然要賠款,要給蒙古更多的物資。這樣,蒙古在進攻其它地方的時候,有了糧草等物資的保障,打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有人可能會説,為什麼不直接把西夏拿下來呢?直接把西夏拿下來,不是更有物資保障了嗎?

這話不對。直接拿下西夏,首先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如果在西夏身上付出了太大的精力,對付主要敵人金國的時間就不夠了。其次,如果直接拿下西夏,還得抽調兵力進行管理,這依然不是最好的選擇。

(宋蒙之戰)

三、蒙古把西夏當成緩衝帶。

蒙古不直接滅掉西夏,對於蒙古是有好處的。蒙古可以把西夏當成自己的戰略緩衝帶。

西夏的位置比較特別,它位於金國、南宋、蒙古及西域國家的交界的地方。如果西夏不存在,那麼,蒙古將直接面對這些國家。蒙古當時確實十分強大,但是,讓蒙古直接和這些國家全面開戰,蒙古還沒有那個膽量。

實際上,蒙古的膽量,是在他們發動第一次西征,並且大獲成功以後,蒙古才膽肥起來的。而當蒙古發動第一次西征成功以後,他們也就不需要西夏這個緩衝帶了,所以,一鼓作氣就把西夏給拿下來了。


(蒙古西征)

四、蒙古把西夏當成替死鬼。

蒙古不斷進攻西夏,但是並不直接打下來,而是打服就撤兵回去了,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思。

一開始的時候,蒙古所受到的壓力還是挺大的。在巨大的壓力下,蒙古自然不願意敵國都把壓力針對自己。能夠找點力量來替代一下,幫自己分解一點壓力,對於蒙古來説,肯定是極好的。

出於這種考慮,所以蒙古對西夏,就只採用打服就行了的辦法。

蒙古讓西夏投降,有個前提條件,就是西夏要果斷地和金國絕交,投奔到自己身邊來。也就是説,西夏應該從金國的宗藩國,變成自己的宗藩國。

西夏在答應蒙古,和金國絕交以後,金國自然不滿意西夏,必然和西夏發動戰爭。而金國一旦和西夏發動戰爭,蒙古就緩過來了。

蒙古在發動第一次西征之前,首先就是去把西夏打一頓,讓西夏和金國絕交。後來蒙古撤兵後,金國果然和西夏打上了。這樣,蒙古就放放心心去西征,不害怕金國在後面對蒙古實施釜底抽薪了。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金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