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3年,太后劉娥駕崩,23歲的宋仁宗開始親政。此時,范仲淹擔任右司諫,因敢於直諫,頗有名氣。范仲淹自恃才華卓絕,有一天,他偶然認識一位叫富弼的年輕人,此人才華橫溢,讓范仲淹佩服不已。范仲淹愛才心切,把富弼的文章拿給時任宰相的王曾、晏殊二人想看。王曾和晏殊一看,果然覺得富弼文采斐然,都想盡快見一見這位才子。
晏殊便悄悄問范仲淹:“這個叫富弼的,可曾婚配啊?我家中有一小女,若許配給他,你意下如何?”
《宋史》雲:
范仲淹見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於是,在范仲淹的撮合下,富弼成了晏殊的東牀快婿。王曾本打算把自己的侄女許配給富弼,聽聞被晏殊搶先一步,遺憾不已。
富弼少年成名,有“洛陽才子”之稱,19歲考中進士,不久就名滿天下。富弼和范仲淹意氣相投,是“慶曆新政”的主要推行者之一。富弼一生兩次為相,歷經四朝,在宋朝為官61年,是宋朝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實,富弼不僅學識淵博,他還極為擅長雄辯,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富弼對北宋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幫北宋撬開了遼夏同盟,讓遼、宋、西夏以“三足鼎立”的形式穩定下來,為宋朝的穩定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當年富弼奉宋仁宗之命出使遼國,還曾燒過一封家書,這件事引起後世的爭議。
宋朝慶曆二年(1042年),西夏出兵攻打宋朝,宋朝在雁門等地屯重兵防禦西夏。於此同時,北方的遼國趁機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宋朝歸還關南的土地。宋仁宗害怕同時和西夏、遼國為敵,於是派富弼出使遼國。富弼到達遼國後,遼興宗質問富弼:“宋朝違背盟約(澶淵之盟),派重兵屯於雁門,並且廣泛招兵,意欲攻打我大遼。我遼國臣子對此非常不滿,紛紛建議我出兵攻打宋朝。但我認為,只要你們能歸還關南的土地,我便不計較,若不然,我定然發兵南下。”
富弼聽完遼興宗的這番話,立即總結出遼興宗的三個重點:
第一,指責北宋,認為北宋屯兵雁門對遼國形成了軍事威脅。
第二,提出條件,要求歸還關南的土地。
第三,戰爭要挾,遼國大臣不滿,要求遼興宗出兵攻打宋朝。
於是,富弼採取逐一擊破的方式來回答遼興宗,富弼雲:
第一,我們屯兵雁門,是防備西夏的,和貴國沒有關係。至於我們招兵買馬,那也是為了補充軍隊的缺額,並不針對遼國。
第二,你説關南的土地本就屬於遼國,現在要索回,這個説法我不認同。這片土地,很久以前便是中原人的國土,晉朝石敬瑭將他送給契丹,但周世宗柴榮又發兵攻下關南,每個時代的歸屬都不同,你説是你的,我説是我的,已經很難説清楚,我們還是遵守之前的盟約比較好。
第三,你説遼國大臣不滿,要求發兵攻打我大宋。其實,我大宋的將領何嘗不想攻打遼國。因為天下和平,好處都讓君主一個人享受了。若發動戰爭一旦戰爭勝利,功勞都是武將的,一旦戰爭失敗,不管是割地還是賠款,損失都是君主的。所以,大臣們想要打仗,無非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我大宋精兵百萬,你們真的要出兵攻打,未必能佔得便宜。只不過我宋朝天子珍惜和平,不願意輕易和你們開戰罷了。
富弼抽絲剝繭,一層層給遼興宗分析,遼興宗連連點頭。第二天,遼興宗邀請富弼一起去打獵,因為隨行之人眾多,遼興宗故意靠近富弼的馬,輕聲説:“你昨天説得很有道理,但我朝臣子提出要南朝(北宋)獻出十縣的土地方能罷休。”
見遼興宗給自己交了老底,富弼説:“你們索要土地的目的不過是想要土地上的税賦,我們可以適當增加歲幣,以求兩國和平。”
其實,在出使遼國之前,宋仁宗就同意了增加歲幣。用富弼的話説:
“增歲幣非臣本志,特以方討元昊,未暇與角,故不敢以死爭,其敢受乎!”
即,增加對遼國的歲幣,本就不是我的本意。但宋朝正在和西夏開戰,不宜再和遼國為敵。因此不得不答應這個要求,但富弼此行,用部分金錢化解了宋遼危機,沒有割讓一分土地,也算不辱使命了。
在富弼和遼興宗談判的過程中,富弼頭腦清晰,不卑不亢,最終不辱使命。然而,富弼之所以能夠如此,也是付出了一定代價的。
原來,富弼在到達遼國之後,他的妻子晏氏(晏殊之女)正好生下兒子,晏氏大喜,連忙派人快馬加鞭將家書送到富弼手中。富弼聽聞妻子生了兒子,但卻沒看家書,立即把家書燒掉了。對於富弼這個行為,他的隨從們非常不解,富弼説:“前方將士正在和西夏血戰,而陛下派我出使遼國,希望我能穩住遼人,我自知身負重任,此時一定要保持頭腦心情。我不知道家書中所寫還有何事,但在(國家)大事未完成之前,我不能被這些瑣事亂了思緒。”
《智囊》記載:
再往,聞一男生,皆不顧。得家書,未嘗發,輒焚之,曰:“徒亂人意。”
富弼的這種做法,在當時備受稱讚。但到了近代,富弼的這個舉動卻充滿了爭議。因為部分學者認為,富弼雖然為國盡忠,但對家中妻兒也太不近人情,也有人認為明知家書內容,還燒掉家屬,有沽名釣譽之嫌。您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