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談何容易,除了軍事上的強大之外,還要有足夠的文化層次和科學技術支撐帝國的完整,否則任何一個帝國都不可能長期統一。拿破崙在軍事上做到了天下無敵,但他無法建立起支撐大一統的政治體系,法蘭西帝國對外戰爭的阻力越來越大,是不可能統一歐洲,即便是被短暫統一起來的西歐地區也很快陷入分裂。
(法蘭西第一帝國疆域圖,包括被拿破崙控制的地區)
大秦帝國統一華夏也是依靠武力,但僅僅15年就宣告結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要知道嬴政剪滅六國還用了10多年呢(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這與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迅速敗亡驚人的相似。
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秦帝國並沒有史記上説的那樣殘暴,陳勝、吳廣延誤押送役夫的時間也就是罰款而已,而且兩人揭竿而起還是打着恢復楚國的旗號,可見這兩位起義領袖利用的是楚人與秦人之間的矛盾,人心不穩才是秦末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
上圖是秦末農民起義分佈區的大致形式圖,不難看出距離秦帝國核心區較遠的地區,是掀起反抗運動的策源地,而起義的戰火最開始是在陳(淮陽)地附近站穩腳跟,之後才形成排山倒海般的破壞力,這裏是楚國的舊地,甚至一度是楚國的首都所在,當地人對秦軍滅大楚國的不甘心,才是這場叛亂的主要原因。
上圖是秦末各路起義軍的進軍路線圖,瞭解戰國形式圖的人都能看出來,起義軍活動的地區主要就是楚國、趙國、魏國這三個國家的舊地,而恰恰是這三個國家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反抗最激烈,尤其是趙國和楚國,它們都與秦軍進行了人數50萬以上的超級會戰,在力盡不敵的情況下被滅國。
僅僅在秦始皇實現大一統15年後,三個反抗秦軍最激烈的國家就掀起了反抗戰爭,充分説明大一統是非常難以維持的。同樣的道理,拿破崙法軍不可能完全征服德意志、西班牙、荷蘭等地區的民心,他們本質上是排斥法國強權的,還沒等拿破崙去世他們就開始反抗了。
那麼大漢王朝是如何在劉邦之後穩固400年的呢?這其實和劉邦的分封制、劉徹的選官制度有直接關係。
上圖是劉邦消滅項羽之後分封諸侯的版圖,他和項羽滅秦之後的分封有兩點不同。其一、該分封分人都得到了封底,其二、劉邦的大漢國掌握了當時華夏大地的核心區,漢朝中央擁有壓倒地方諸侯的經濟、軍事實力,在擊敗項羽後不久,劉邦逐個殲滅了異姓諸侯王,實現了秦帝國之後的又一次大一統。
但是為了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劇,劉邦又分封自己的親族子弟到地方稱王,這和周王朝的做法其實是一樣的,優點是確保了家天下的穩固,缺點是為內戰埋下伏筆;反觀法蘭西第一帝國,它從未真正意義上的剪滅歐洲強國,拿破崙只是摧垮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這兩個強國,對沙俄的征服戰爭以失敗告終、對英國的戰爭更是從未佔到便宜,可以説法國遠沒有達到秦漢那樣的級別。
(三皇會戰中,拿破崙一次性打服了奧地利和普魯士,僅有沙俄實力尚存)
此外,漢朝還有充足的前人經驗可以借鑑,在漢武帝劉徹時代,漢朝朝廷通過各種改革削弱諸侯國的實力,然後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手段,確立了選官的標準(對正統儒家思想的熟悉程度)。不管是思想統一還是選官標準化,這些都是拿破崙不曾做過的,他只是簡單地派遣自己的家族子弟去統治連語言都不一樣的被征服地,拿破崙的弟弟是荷蘭國王、拿破崙的哥哥是西班牙國王,此外拿破崙的妹夫、元帥(娶了拿破崙初戀情人的貝爾納多天元帥)也都得到了自己的王國,他們對地方的控制力遠不如劉邦分封的諸侯王。
後來,漢朝基本確立了舉孝廉、舉秀才(茂才)、舉賢良方正的手段選拔官吏,再加上徵辟制的出現,漢朝基本上有了一套完善的選官制度,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社會階層的流通,確保了社會穩定。在漢朝後期,以上選官制度催生出很多世代為官、壟斷經學教育的豪門大族,比如我們熟知的潁川荀氏、河內司馬氏、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等。
(諸侯圍攻董卓的聯軍中,官職最高的不是袁紹而是韓馥,但韓馥卻是袁氏的門生故吏,因此盟主仍然是袁紹的,這就是漢朝大士族力量)
察舉制、徵辟制的直接後果就是,被推舉者成了推舉者的門生故吏,他們又會反過來維護自己恩人的當官權力,最終形成累世公卿的豪門大族,在漢朝中後期,各個豪門大族彼此聯姻形成實際上的統治階層,也就是大士族。與歐洲靠分封獲得貴族身份不同,漢代的士族流動性強、素質高,且相互利益交錯,並被後世各個封建王朝繼承,這或許就是不斷出現穩定大一統的直接原因。
拿破崙並未找到融合整個歐洲的途徑,他的武力征服隨着法軍的失敗而瓦解,歐洲也因為缺乏大一統的融合,至今都是碎片化的狀態。
當然了,士族們利益糾纏在一起、壟斷當官的權力也有弊端,即便是唐代推行科舉制之後也不能改變士族逐漸僵化的命運,他們對百姓的壓榨逐年積累最後引發社會冒段,帝國的壽命也就在這種僵化之後走向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