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熙河開邊所得的大片疆土,為何司馬光卻拱手送給西夏
在宋朝歷史上,有一件非常振奮人心,而且非常燒錢,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那就是——熙河開邊。所謂熙河開邊,就是在王安石的主持下,由王韶具體實施的一次開疆計劃。雖然宋朝向來對外戰績乏善可陳(畢竟被西夏遼國都打的崩潰),但是這次開邊確實有很大收穫。2000多里土地變成了宋朝地盤(唃氏之地,悉為宋郡縣矣)。
然而在這次開邊結束之後,上台的司馬光居然要把這些地方拱手白送給西夏,這難道僅僅是因為新舊黨爭的門户之見,還是另有隱情呢?
盟友與敵人
對於宋朝來説,整個邊境的基本方略可以用四個字形容“東守西攻”。由於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進入了長期和平時期。基本是“戴白之人不識兵戈”,沒有戰爭這回事,所以宋朝最關注的國家就是西邊的勁敵——西夏。
西夏這個國家本來是拓跋李氏的一支部落,要説實力那基本在滅族邊緣,然而在宋太宗時期,由於李繼遷兄弟全面兼併了周圍的部族逐漸壯大,居然尾大不掉,成了宋朝的心腹之患。尤其到了李元昊時期連續對宋朝發動進攻,並且在好水川等戰役之中打的宋軍損失慘重,逼迫宋朝形成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西軍。在邊境與西夏長期對峙。
宋神宗上台之後鋭意進取,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形勢,決定啓用王安石變法。在對外問題上更是躍躍欲試,所謂“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憤然將雪數世之恥”。針對西夏的威脅宋神宗決意以武力解決。
這個時候,一個關鍵的計劃就浮出水面了。熙寧元年,多年從事軍旅的文人王韶提交了一個著名的《平戎策》,在這份計劃書裏面,王韶表示解決西夏靠正面硬剛不是行的(事實證明確實打不過),所以不如迂迴戰術從西夏的背後來個致命一擊。
所謂“欲取西夏,先復河湟”,河湟地區就是今天的甘肅臨洮臨夏等地,西夏主要集中在寧夏和陝西北部內蒙東部等地區,河湟地區正好插入了西夏的腹地,“斷西夏右臂”。當時佔據河湟地區的主要對手是“唃廝囉”,這個政權的祖上據説是吐蕃的末代贊普。吐蕃內戰解體之後四分五裂,再也沒有形成大一統的青藏政權,“唃廝囉”的第一任首領欺南陵温率領部眾在河湟地區生根發芽,連續打破了西夏的多次進攻,和宋朝建立了同盟關係。而王韶的建議就是佔據這個往日盟友的地盤,變為進攻西夏的基地。
空前大膽的計劃
對王韶的計劃,當時鋭意變法的宋神宗和王安石自然是百分之百的贊成。原因主要有三個:
1. 王韶對於西夏和青唐的分析十分到位,畢竟多年在邊塞軍旅之中,確實頗有見地。
2. 當時西夏也在積極的進攻青唐地區,如果宋朝不取很有可能被西夏所取,進而對宋朝產生更大的威脅。
3. 王韶的計劃是循序漸進的,很明顯是深謀遠慮,並非一時衝動。
果然,批准之後,王韶開始了第一步計劃,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王韶先開始了準備工作,他招撫了吐蕃俞龍珂部,俞龍珂“所屬十二萬口內附”,王韶之後藉助此事的影響力,前後招撫了20餘萬吐蕃部眾,宋廷因此拓寬疆域1200裏,成功完成了造勢工作。
宋廷的持續吸納吐蕃部眾明顯引起了青唐唃廝囉的警覺,他們意識到宋朝來者不善,熙寧五年,宋朝建立通遠軍,王韶自然是知軍重任,直接指向唃廝囉政權的核心區熙河,唃廝囉的熙河地區統治者木徵對於宋朝的行為明顯不滿,當然本着對宋朝的尊重(實力不行),木徵先表示了抗議,宋朝表示抗議無效,直接開始武力解決。
王韶先是掃蕩了武勝地區,然後進兵河州,一路是所向披靡,吐蕃貴族望風而降,木征伐知道王韶兵鋒強大不可直接對抗,於是乎他開始了游擊戰,王韶畢竟兵力有限,基本上都是隻佔領少數的交通要道,他就趁着王韶主力不在攻擊據點,王韶發現自己根本找不到木徵主力,於是乎只得退軍。
王韶仔細思考之後搞了一個“引蛇出洞”的計劃,先是繼續在河州外圍搞招降納叛,削弱木徵的勢力,木徵表示極度窩火(你挖我牆角),然後用引蛇出洞的方法導致木徵不得不回救,結果雙方主力會戰王韶大勝,拿下河州開拓六州之地,自安史之亂以來中原王朝再度控制了這一地區。
然而,這也成為了宋朝噩夢的開始。
不得不放棄的三個理由
王安石下台宋神宗去世之後,舊黨的司馬光開始執政,對於熙河開邊這一新黨的“政績”,司馬光明顯具有不同的想法,其首先想到的就是倆字:放棄。
之所以要放棄,大概有三個理由:
1. 黨爭
這一點不用多説,司馬光上台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盡廢新法”,連同樣為舊黨的蘇軾都看不下去了,作為新黨的政績之一,司馬光自然看河湟地區非常不順眼,想廢了也是正常心理。
2. 戰略失誤
當初説好了拿下河湟就能拿下西夏,然而真的拿下河湟以後卻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還是拿不下西夏。
當時西夏確實對宋朝熙河開邊非常惱火,也多次嘗試對宋朝的熙河地區發動進攻,但是後來西夏發現一個問題,宋朝無法通過河湟地區滅了西夏,畢竟河湟地區的經濟實力過於薄弱,如果想從這裏發展一支軍隊單靠河湟地區的力量是很難的,而且西夏地理情況也比較複雜,即便後來的蒙古大軍擊破銀州也不能一舉滅亡西夏。畢竟河湟地區對進攻西夏實際上是輔助作用較大,實際能不能拿下還是得靠正面戰場。
3. 經濟壓力
這第三條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條,熙河開邊實在是太燒錢了,燒錢到什麼地步呢?——很多人甚至認為它是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所謂:“既立靖夏、制戎、制羌三城,雖夏人寖衰而吾民力亦弊。”尤其是在熙河開邊之後發生的永樂城之戰,宋朝遭遇了建國以來的少見慘敗,損兵折將20多萬,徹底喪失了消滅西夏的後備力量,所以説宋朝迫於經濟壓力也不得不放棄征服西夏的計劃,所謂“王韶開邊熙河,章惇開邊湖南,沈起引惹交賊寇三州,朝廷討伐前後死傷二十萬。”整個宋神宗時期的損失可見一斑。
尤其是,維護河湟地區的費用其實更高,畢竟河湟之地屬於實際上的飛地,並不能自給自足,這就是另外一筆賬了。
因此,最終司馬光想要放棄熙河開邊的計劃確實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問題在於,既然已經開邊了,要是拱手送給西夏那不是屬於幫他人做嫁衣嗎?所以最終司馬光還是放棄了這個計劃,但是這裏的利弊得失,還是值得我們深思。
文:天光破雲
參考資料:
【1】羋一之著 《唃廝囉與唃廝囉政權》 青海藏學會論文選集
【2】吳天樨著 《唃廝囉與河湟吐蕃》宋史研究論文集
【3】馮瑞 賀興着《王韶及其經略熙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