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真的是因為陳圓圓?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真的是因為陳圓圓?

作者:我方團隊書劍為酒
一、為了陳圓圓才降清?
明亡清興的風雲歲月裏,一樁叫不少人狠踩痛罵的典故,正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歷經自明亡以來,各類文人們前仆後繼的加工,這樁典故大體是這樣的: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軍攻克北京,明朝崇禎皇帝自盡。坐鎮寧遠的“平西伯”吳三桂,憑着手握數萬精兵的強大實力,立刻成了關外清廷與關內農民軍爭相拉攏的香餑餑。
可就在吳三桂下定決心,準備投奔農民軍時,他身在京城的愛妾陳圓圓,卻被農民軍將領劉宗敏霸佔。這下吳三桂暴跳如雷,跺腳就投了清軍,然後毫無壓力當帶路黨,幫着清軍一路橫掃南北,殺得江山易主,清朝開國,留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千古罵名。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真的是因為陳圓圓?

▲《江山風雨情》劇照
因此,自清代以來,好些後人説起這事,都連呼紅顏禍水:可憐大明天下,大好河山,就為了個叫陳圓圓的女人,白白便宜了清朝。但問題是,這事真能怪陳圓圓?
換句話説,吳三桂真的是本想投降李自成,後來因為愛妾陳圓圓才降清的?雖説明末以來的野史戲曲裏,為此加工出了一票愛恨情仇故事。但倘若要吳三桂自己説,他恐怕會悲憤一句:誰要投降李自成!
這事,當時招降吳三桂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給順治帝的報告裏,都給吳三桂“正名”了一下:“李自成與三月二十二日僭稱帝,遣人招降三桂,三桂不從”。李自成是招降過吳三桂,但吳三桂根本沒答應!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真的是因為陳圓圓?

如果説多爾袞的説法,還是有給吳三桂“遮羞”之嫌,那麼為抗清血戰到底的南明學者夏允彝,也在《倖存錄》裏,做了類似的記載:“闖寇(李自成)所以誘其甚至,三桂終不從”。
以這些當時的史料記載説,所謂“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其實是個偽命題:當時的吳三桂,鐵了心就要投降清軍。有沒有陳圓圓這個人,都影響不了這個決定。
前半輩子跟清軍打了多少場仗,結了無數血仇的吳三桂,為什麼會鐵了心降清?就得看看當時形勢。
二、降清,吳三桂早就動心
要是乍一看去,吳三桂與農民軍並無仇怨,與清軍卻是仇深似海。該倒向哪邊,做決定似乎不難。但只要先看看明末的歷史背景,就知沒這麼簡單。
明亡前夜的崇禎年間,由於明王朝積重難返,外加崇禎皇帝的各種瞎指揮,明朝的軍隊狀況,早就變成了“老實人倒黴”。奪情赴國難的盧象升,先被崇禎帝坑死在鉅鹿,英雄遺骨更被扣四十多天不上報。多次血戰李自成的孫傳庭,先因觸怒崇禎下獄,最後悲情殉難於潼關,猜忌的崇禎帝,卻連個諡號都不給。
相反收農民軍賄賂放行的王樸,多次戰場跑路的左良玉,卻是輕鬆甩鍋後高官厚祿。明朝帶兵的將領們,一心一意忠勇護國的,基本是流血又流淚,其他的人,基本都有些自己的小算盤。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真的是因為陳圓圓?

那吳三桂又是哪類呢?他早年鎮守遼東時的戰功,明末時就常被大書特書。但悲壯的松錦之戰,卻早驗出了他的成色:當明軍面臨斷糧困境,主帥洪承疇決定拼死一戰時,卻是吳三桂慷慨表完決心後,當夜就帶着人馬撒腿跑路。鬧得十三萬明軍“各帥奔馳,馬步自相蹂踐”,分分鐘全線崩潰。比起以劣勢兵力勇撼清軍皇太極大賬的忠勇良將曹變蛟,善打小算盤的吳三桂,顯然不是一路人。
而在這個歷史關頭,吳三桂也有很多算盤可打,他所在的遼東軍閥,本就是利益盤根錯節的集團。他的親舅舅,明朝名將祖大壽,雖説是松錦之戰後才正式降清,但祖大壽的老部下張存仁,大淩河之戰時就叛變降清。
祖大壽的養子祖可法,在崇禎十五年(1642)就做到了清軍漢軍正黃旗副都統,等於人家身在明朝,卻早在清軍那邊鋪好了路。待到祖大壽降清後,果然也得到重用。然後又在清太宗皇太極授意下,早早朝着“實在親戚”吳三桂招手。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真的是因為陳圓圓?

以《清實錄》記載,早在松錦之戰結束後,清太宗皇太極就想盡辦法,大力招降吳三桂。不止是吳三桂的親舅舅祖大壽出面勸,另外還有吳三桂的兄長吳三鳳,姨夫裴國珍,表兄胡弘先,等於是“七大姑八大姨”勸上陣,組團寫信輪流勸。皇太極本人也親筆寫信,苦口婆心動員吳三桂叛變,“攻勢”十分強大。
只看上面這一串“親戚”名單就知道,吳三桂在清軍這邊的底子,也已經非常牢靠。而在收到這一連串勸降信後,吳三桂的態度一直沉默,直到沉默到崇禎十六年(1643)正月,也就是距離崇禎帝上吊還有半年時,他終於給清太宗皇太極寫了回信。
以《清實錄》的記載,吳三桂這封信的內容已不可考,但收到信的皇太極與祖大壽,都是非常高興。興高采烈的皇太極,還在回信裏寫下這幾句話: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此機會,殊可惜爾。
只看這幾句話就可知,降清這件事,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是有所動心了。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真的是因為陳圓圓?

▲《長河東流》劇照
三、可以跟吳三桂比可恥的人
本就在清軍那邊有根基,又是個善於打算盤的人,且早早就動了心。這樣的情況,也就不難理解,北京淪陷時,已行進到河北玉田,面臨清軍與農民軍兩面夾擊的吳三桂,為什麼做出降清的決定。在那個歷史時刻,他所考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存實力,甚至擴大實力。
然後,就有了吳三桂投降清軍,與清軍聯手擊敗李自成的一幕,再然後,就是吳三桂毫無壓力的做起開路先鋒,馬刀直指大江南北,以叛徒的身份,為清王朝打下江山。然後又在晚年再度扯旗造反,鬧出三藩之亂後被鎮壓,結束了反覆無常的可恥一生。
只看他明末時的降清決定,只能説,是當時晚明軍隊,上下離心離德的縮影。那樣末世的明朝,出這樣的人物不奇怪。這個鍋,不該陳圓圓背。
而且,也就是在吳三桂降清前後,同時代南明文臣們的表現,也是同樣的不堪。就在吳三桂降清,與清軍聯手擊敗李自成的消息傳到南明都城南京時,南明君臣的反應很憤怒?相反卻興高采烈,還給吳三桂這個“大清平西王”遙封了個薊國公——人家要拿刀來砍你了,你還給人問好?
因為此時的南明小朝廷,面對北方山河變色的危局,上下竟全然無感。一羣在崇禎帝健在時,常高呼要和清軍決一死戰的“精英”們,這時卻各個高呼要和清軍議和,滿以為再不濟,南明也能像南宋那樣,守個東南半壁殘山剩水。還真向北京派出議和使團,打算“劃江而治”。使團官員陳洪範更是臨陣叛變,跑去找多爾袞賣身投靠,把南明虛實和盤托出。待到清軍大舉南下後,錢謙益等昔日“南明士林魁首”們,連滾帶爬跑去投靠,場面十分可笑。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真的是因為陳圓圓?

大明的朝堂上下,從北京到南京,竟都是這樣一羣人,或虛偽無氣節,或見識昏聵可笑。明朝軍隊風氣的敗壞,吳三桂們啪啪的小算盤,豈不就是越鬧越歡,直到把大好河山,徹底鬧亡。
“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找一位女子頂鍋,倘若真心反思明朝興亡,這句話,還是不要講。
參考資料:《甲申傳信錄》、《明季北略》、《明史》、《清實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3 字。

轉載請註明: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真的是因為陳圓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