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一流大學內部治理結構與人才戰略研究”重大課題成果發佈會在北京召開。此項課題聚焦一流大學在人才發展與內部治理結構等方面的重要問題,並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對推動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七屆理事會成立以來,啓動“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共設立13項重大課題。其中,“一流大學內部治理結構與人才戰略研究”課題是歷時3年開展的重大攻關研究,綜合運用了歷史分析、國際比較、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對一流大學內部治理結構與人才戰略研究進行了全方位研究。目前,課題組已發表論文近40篇。
發佈會後,中國教育在線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閻鳳橋,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和浙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眭依凡。
閻鳳橋:一流大學內部治理上要處理好學術和政治的關係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其中,前置維度考察建設高校“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與治理體系改革成效”,貫穿成效評價的各個方面。對此,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閻鳳橋表示,從實踐和理論的角度看,大學的治理要與國家的治理一致原則,決定着中國大學治理的走向。具體來説,從政治角度出發,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就是實現政治方向的組織保證。他認為,對於大學這個學術組織來説,除了政治因素外,無疑還要使學術得到發展,因此既要考慮學術內部的規律,也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夠在內部治理方面,把學術的關係和政治的關係處理好,勢必會使我們加速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大學的治理管理、一流大學的建設都需要人。在人才戰略方面,閻鳳橋指出,每個學校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做好人才戰略規劃,在多樣化的人才標準及其格局中,形成百舸爭流的局面。“人才爭來爭去,並沒有真正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他強調,在重視和對外競爭優秀人才之外,大學更要把握好自身的定位,以從容的姿態和學術定力,從長計議,建設好國內甚至國際學術共同體,這是關乎民族和人類發展的根本。
閻鳳橋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供圖
就如何保障一流大學有效的學術治理?問題,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指出,學術體系隨着時代的發展,在逐步擴展中會表現出幾個深刻的矛盾:一是學科分化越來越細,專業分化越來越細,但我們的問題越來越綜合,越來越複雜;二是大學有教學任務,同時也有科研任務,教學主要是要傳承正統,而科研主要是要創新未來,這兩者之間也會有差異。
“所以大學的治理體系很多時候是要解決專業分化和問題綜合,以及傳承正統和開創未來、創新之間的矛盾”,王希勤説,“另一方面,大學不再是學者個體的鬆散聯盟,需要有一定的行政體系。所以,學術和行政之間也存在着矛盾和張力”。
此外,大學已經深度地嵌入到社會經濟的活動當中,大學和社會的關係,特別是大學和政府、市場的關係,也存在很多需要協調的問題。這就形成了不同層次的大學的治理體系。
王希勤認為,過去大學裏的學術體系,專業、行業、學生羣體和教師羣體四個要素是統一的,現在由於專業的分化、行業的集成,這四個因素也在不斷的分化演變。因此,要改變學校的學術治理結構,允許學生跨專業,允許教師跨專業。
王希勤介紹,清華大學在管理體系上也進行了改革,用不同的評價體系管理教師和職工。對教師來講,更多的是強調學術自由,而對職工則更強調組織體系的有效性,來解決學術和行政之間的矛盾與張力的問題。
在解決大學和社會關係問題上,王希勤介紹,清華大學不僅在地方派駐研究機構,還從學校內部建立內設的研究機構與地方進行合作,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清華大學在包括西雅圖、米蘭、巴厘島等都設立了海外機構,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以此分層次構建完善有效的學術體系和學術治理體系。
王希勤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供圖
眭依凡:一流大學內部治理急需創造好的人才環境和科學研究環境
“十四五”期間,國家經濟社會的轉型和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高等教育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評價體系和治理體系都將發生一系列改變。結合課題研究,面對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大學內部治理改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浙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眭依凡表示,國際的競爭實際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大學的競爭,所以,如果我們沒有世界一流大學、缺少世界一流學科,我們的人才競爭就不具有優勢,因此導致科技競爭也沒有優勢。根據這一背景,他認為,“雙一流”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創造一個好的人才環境和科學研究的環境,為我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尤其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為大學做出更多具有原創性價值的知識貢獻創造優越條件。
眭依凡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