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不平靜:為啥端莊温和的吳皇后,會被明憲宗廢掉?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春,萬貴妃暴病而亡,明憲宗連續七天不上朝,傷心地説:萬貴妃去了,我也快要去了!當年的九月九日,明憲宗駕崩,果然追隨萬貴妃而去了。看來,明憲宗對萬貴妃的專寵,端的是真情、依憐與恩愛交織在一起的。
明英宗駕崩後,十八歲的朱見深即位,史稱明憲宗。這是一個平庸的皇帝,依仗祖宗留下的家底,勉強維持“太平盛世”的假象。與父親明英宗相比,他還是略勝一籌的,例如,為有功卻冤死的于謙平反昭雪,恢復郕王朱祁鈺的帝號,頗有一點和父親對着幹的架勢。但是,這些德政掩蓋不了為後人詬病的弊政,一是擅寵萬貴妃,把內宮和外廷都攪得一塌糊塗;二是任用太監汪直,設立西廠,把特務政治視為不二法門。
萬貴妃原名萬貞兒,山東諸城人,四歲時進入後宮,成為宣宗皇后孫氏的侍女。朱見深被冊立為太子,孫太后便將侍女萬貞兒派去侍奉太子,使萬氏有幸成為太子的保姆。景帝即位後,朱見深被廢為沂王,一切榮華富貴離他遠去,與寂寞的朱見深朝夕相伴的就是這個萬貞兒。雖然兩人的年齡相差十七歲,卻生出超越年齡的複雜感情。英宗復辟後,十一歲的朱見深再度成為太子,萬貞兒的地位逐漸顯要了起來。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明憲宗朱見深即位。朱見深對萬貞兒多年相伴的依戀之情,難以忘懷,戀母情結演化為情人關係,十八歲的皇帝把三十五歲的萬氏冊封為妃子。妻子比丈夫大十七歲,堪稱明朝歷史上離奇的皇室婚姻。
明憲宗娶了一個可以當母親的女人為妻,在常人看來,或許頗為離奇,但在憲宗的心目中,最愛憐他的,正是這個集妻子與母親為一身的女人。現在,他最需要的,不是剛剛認識的后妃,而是早已熟悉形影不離的萬氏。甚至在皇后吳氏與妃子萬氏發生衝突時,明憲宗毫不猶豫地站在萬氏一邊。
天順八年七月,吳氏被冊立為皇后,明憲宗的冊文對皇后讚譽有加:“毓秀勳門,賦質純粹,有端莊靜一之德,有温和慈惠之仁”。一個月後,這位“端莊温和”的吳皇后就被廢掉,打入冷宮。其原因何在?得罪了妃子萬氏。
吳皇后畢竟只有十七歲,對後宮爭鬥的兇險估計不足,一上台就擺出一副“母儀天下”的姿態,整頓後宮,首當其衝的就是得到皇帝專寵的萬氏,皇后尋找藉口,把她杖責一頓。這樣的事情,萬氏不能容忍,憲宗也不能容忍。憲宗的廢后詔書與先前語氣截然不同:“言動輕浮,禮度粗率,留心曲調,習為邪蕩”。箇中緣由,當然是萬氏在作祟。
《明史·后妃傳》對萬氏有這樣的評論:“機警善迎帝意,遂讒廢皇后吳氏,六宮稀得進御,帝每遊幸,妃戎服前驅。”其中的要害就是“讒廢皇后吳氏”六個字,皇后被廢,是萬氏進讒言的結果。問題在於,憲宗何以對萬氏“從善如流”呢?從小和她相處十多年,衣食起居都在她的照料之下,已經須臾不可或缺,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萬氏對憲宗早已摸清脾性,投其所好,“機警善迎帝意”,俘獲男人的心,在這點上,十幾歲的少女顯然不是三十五歲成熟女性的對手。萬氏可以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讓皇帝很少去親近其他嬪妃,而是頻繁到她那裏“進御”。每次皇帝外出遊幸,她總是身穿戎裝為前驅,這讓少年天子充滿新鮮感而興致勃勃。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三十七歲的萬氏生下第一個皇子,憲宗大喜,視為上天的恩賜,派太監四處祭祀山川,並且冊封萬氏為貴妃。上天似乎和萬貴妃開了一個玩笑,十個月後,她的兒子夭折,而且以後再也沒有懷孕。在這種情況下,萬貴妃是否失去皇帝的專寵了呢?沒有。這個女人不尋常。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憲宗鑑於地震災變,頒佈罪己詔,向全國臣民檢討自己的過失,唯獨不提擅寵萬貴妃。內閣大學士彭時向皇帝進諫,強調:外廷大政固然應當優先,後宮乃朝廷根本,尤為至要,不可忽略,民間諺語説“子出多母”,陛下嬪妃眾多,為何子嗣不繁?原因在於陛下愛有所專,而專寵者已過生育之期。希望陛下“均恩愛”,為宗社大計考慮。憲宗也知道,這是在暗指萬貴妃已經年近四十,過了生育最佳年齡,“均恩愛”的建議是出於一片忠心。但是他實在不願意“均恩愛”,只當是耳旁風吹過。禮科給事中魏元等人眼看皇帝置之不理,聯名上疏,藉口星變,影射專寵的萬貴妃,説:陛下富有青春,而無皇子,原因是專情於一人。此乃宗社大計,難道陛下不求“固國本,安民心”嗎?御史康允韶等人也紛紛勸諫,希望皇上對其他嬪妃廣施“恩澤”,“以廣子嗣”。憲宗有些不耐煩了,在他們的奏摺上用紅筆批覆道:“宮中之事,朕自有處。”那意思是,後宮的事情是朕的家事,朕自有主張,爾等不必説三道四。次年四月,柏賢妃生的二皇子朱祐極出世,洶湧的議論才稍稍緩解。
萬貴妃依然專寵如故。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萬安進入內閣,參與機務,此人外表寬厚,內裏深刻,大權在握以後,每天考慮的是如何通路子、搞關係,巴結太監,作為內援。他知道萬貴妃寵冠後宮,於是,通過太監向她獻殷勤,因為同姓,自稱萬貴妃的子侄。萬貴妃正苦於沒有門閥外戚,大喜過望,要她的弟弟錦衣衞指揮萬通,與萬安打成一片。萬通的妻子可以隨意進出後宮,萬安由此對宮中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
由於萬貴妃專寵,羣小夤緣成風。司禮監太監黃賜的母親去世,居然驚動廷臣紛紛前往弔唁。正直官員怒斥道:天子侍從大臣相率拜謁太監的家室,有失體統,如何面對清議?都給事中潘榮率同僚上疏,希望陛下每天在便殿召見大臣,檢討朝政缺失。潘榮所指“缺失”,就是“萬妃專寵,羣小夤緣,進寶玩宮賞冗濫”,而司禮監太監黃賜是溝通萬妃的途徑,因此身價倍增,引來廷臣追逐拍馬。憲宗對潘榮的奏疏不予理睬。另一名都給事中丘宏再次上疏,揭發太監梁芳、陳喜爭先恐後向她進獻“淫巧”物品,奸人屠宗順之流每日進獻珍異寶石,萬貴妃動輒賞賜,糜費宮中儲蓄白銀數以百萬兩計。
柏賢妃所生的皇子朱祐極,被萬貴妃收養在昭德宮,成化七年(公元1471)十一月,冊立為太子,兩個月後(即成化八年正月),就夭折了。死因十分可疑,夏燮《明通鑑》説:“傳者以為萬貴妃害之也。”從各種跡象判斷,這種傳言是有根據的,萬貴妃自己不再有孕,就千方百計讓懷孕的嬪妃流產,《明史·后妃傳》説:“飲藥傷墜者無數”。
兩個皇子接連死去,憲宗傷心不已。其實,他還有一個皇子,是西宮的紀淑妃所生。
紀氏是廣西土司的女兒,被俘入宮,因為文化素養很高,負責管理皇室內庫。
某一天,憲宗偶然來到此地,見紀氏應對如流,頗為喜歡,一來二去,紀氏懷孕了。萬貴妃非常妒忌,命婢女讓她服墮胎藥。憲宗知道了,要紀氏謊報病重,謫居安樂堂(養老院),委託太監張敏照看。不久,皇子出生,頭頂有寸許沒有頭髮,就是服藥留下的痕跡。紀氏害怕因此遭禍,請求太監張敏把嬰兒溺死,張敏知道是皇上的兒子,不敢下手,假稱溺死,在密室撫養。被廢的吳皇后住在西內,離安樂堂很近,獲悉此事,時時前來哺養。
有一天,太監張敏給憲宗梳頭,看到自己的白髮,憲宗不禁感嘆:“老將至矣,無子。”張敏突然跪下説:“聖上已有後,匿不敢現。”憲宗這才知道自己已有子,非常高興,便立即要見自己的孩子,紀氏給孩子穿好衣服告訴他:兒啊,你走了,我也活不了了!(“兒去,吾不得生。”)那個穿黃袍的就是他的父親。憲宗看到孩子,頓時老淚縱橫,抱着孩子説:“是吾子,類我。”(“是我的孩子,長的就像我”)。此時,皇子已經六歲,但還未起名,明憲宗要禮部草擬,由他圈定為“祐樘”。
但是,萬貴妃卻深懷怨恨。據説,萬貴妃在憲宗認子之後,日夜哭泣説:“奴才們竟敢欺騙我!”
外廷大臣生怕又弄出什麼事端,內閣大學士商輅與同僚聯名上疏,向皇帝指出:皇子聰明絕頂,國本攸關,外間傳聞生母因病別居,母子久久不得見面。希望把皇子生母移住近處,使母子朝夕相處,是宗社的大幸。紀氏遷居永壽宮後,明憲宗多次與她宴飲。萬貴妃妒火中燒,設計下毒,致使紀氏病倒,幾天後去世。《明史·后妃傳》説:“紀淑妃之死,實(萬貴)妃為之。”這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連憲宗心裏也明白,卻不敢説破。千方百計保護皇子與紀氏的太監張敏,害怕遭到萬貴妃陷害,自盡而死。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憲宗冊立皇子朱祐樘為皇太子。皇太后周氏擔憂太子的安危,向憲宗提出,由她來撫養,於是,朱祐樘來到周太后的居所仁壽宮,得以平安成長。某一天,萬貴妃請太子吃飯,太后叮囑他不要吃貴妃的東西。太子到了那裏,先是説已經吃飽了,繼而説懷疑有毒。萬貴妃恨之入骨,説:此兒才數歲,就如此厲害,他日要魚肉我了!幸虧她死在憲宗之前,沒有任何人敢“魚肉”她。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春,萬貴妃暴病而亡,憲宗連續七天不上朝,傷心地説:萬貴妃去了,我也快要去了!九月九日,憲宗駕崩,果然追隨萬貴妃而去。看來憲宗對於萬貴妃的專寵,端的是真情、依憐與恩愛交織在一起的。
萬貴妃的肆無忌憚,完全是憲宗縱容出來的。歷史上常見的所謂“禍水”之説,其實責任全在皇帝身上。古往今來,后妃跋扈的政壇怪事,均應作如是觀。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