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小朋友,小朋友A因為偷吃食物而打碎了一個碗,而小朋友B因為幫媽媽做家務而打碎了十個碗。如果把這兩個小朋友的故事,呈現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然後問這兩個孩子哪一個犯的錯誤更大?可能每個階段的孩子給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皮亞傑所研究的一個問題,他通過這樣來研究孩子們的一個道德判斷。皮亞傑通過孩子們的回答,把孩子的品德發展劃分成了四個各有特點的階段。不知道家長有沒有了解過,如果瞭解了這些階段的特徵後,也能夠對自己的孩子更加清楚,更好地進行教育。皮亞傑把孩子們的道德發展分為了四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道德在他這裏完全沒有用,他不理解道德,當然也不理解規則。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2歲~5歲。也就是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在幼兒園看孩子上課時,孩子總是亂哄哄的、各幹各的。因為他們不懂得接受外界對他們的約束,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主,想幹什麼幹什麼。
2.權威階段。
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漸漸懂得了規則,也能夠接受外界的約束,因此他們會把權威當做不可更改的規則。堅信老師、家長説的全部都是對的,而且會表示絕對的尊敬和順從。就像在開始的故事中,如果問他們誰的錯誤更大?那麼這個階段的孩子們會認為B小朋友的錯誤更大,因為他打碎的碗更多,他們看中的是行為後果,主要對應的是6歲~8歲的孩子。
3.可逆性階段。
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漸漸有了自我認知,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可以修改的,實質要保持形式上的平等。在家裏面的表現通常是如果家長讓我認真寫作業、讓我多讀書,那麼家長自己也要認真工作、多讀書;你不玩手機,我才不玩手機。也就是你讓我幹什麼,你也必須得幹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對偶故事裏面就認為A小朋友犯的錯誤更嚴重,因為A小朋友是為了偷吃而打碎了碗,動機是壞的;而B小朋友是為了幫媽媽幹活,做的事情是好的,所以A小朋友錯誤更嚴重。主要對應8歲~10歲的孩子。
4.公正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的道德已經有了高度的認知和發展,他們更加註重公平公正,對應的年齡是10歲~12歲。比如孩子們都從小聽到的故事“孔融讓梨”裏面的孔融,就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公正階段。
孩子在每一個階段的道德發展的特徵都是不一樣的,家長如果對孩子的這些階段瞭如指掌後,就能在每個階段接受孩子的表現,而且能夠根據孩子的表現推斷出原因。對一些小錯誤能夠採取針對性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矛盾和衝突,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