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小朋友,小朋友A因为偷吃食物而打碎了一个碗,而小朋友B因为帮妈妈做家务而打碎了十个碗。如果把这两个小朋友的故事,呈现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然后问这两个孩子哪一个犯的错误更大?可能每个阶段的孩子给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皮亚杰所研究的一个问题,他通过这样来研究孩子们的一个道德判断。皮亚杰通过孩子们的回答,把孩子的品德发展划分成了四个各有特点的阶段。不知道家长有没有了解过,如果了解了这些阶段的特征后,也能够对自己的孩子更加清楚,更好地进行教育。皮亚杰把孩子们的道德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道德在他这里完全没有用,他不理解道德,当然也不理解规则。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2岁~5岁。也就是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在幼儿园看孩子上课时,孩子总是乱哄哄的、各干各的。因为他们不懂得接受外界对他们的约束,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主,想干什么干什么。
2.权威阶段。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渐渐懂得了规则,也能够接受外界的约束,因此他们会把权威当做不可更改的规则。坚信老师、家长说的全部都是对的,而且会表示绝对的尊敬和顺从。就像在开始的故事中,如果问他们谁的错误更大?那么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会认为B小朋友的错误更大,因为他打碎的碗更多,他们看中的是行为后果,主要对应的是6岁~8岁的孩子。
3.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渐渐有了自我认知,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可以修改的,实质要保持形式上的平等。在家里面的表现通常是如果家长让我认真写作业、让我多读书,那么家长自己也要认真工作、多读书;你不玩手机,我才不玩手机。也就是你让我干什么,你也必须得干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对偶故事里面就认为A小朋友犯的错误更严重,因为A小朋友是为了偷吃而打碎了碗,动机是坏的;而B小朋友是为了帮妈妈干活,做的事情是好的,所以A小朋友错误更严重。主要对应8岁~10岁的孩子。
4.公正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道德已经有了高度的认知和发展,他们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对应的年龄是10岁~12岁。比如孩子们都从小听到的故事“孔融让梨”里面的孔融,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公正阶段。
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的特征都是不一样的,家长如果对孩子的这些阶段了如指掌后,就能在每个阶段接受孩子的表现,而且能够根据孩子的表现推断出原因。对一些小错误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矛盾和冲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