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等於“開書單”“做習題”嗎?
【一線筆談】
從我多年在一線從事語文教學的經驗來看,孩子的閲讀出問題主要責任不在他們自己,而在家長和老師。
經常會有家長問老師“我家孩子閲讀不好怎麼辦”,而他們在提出這個問題時,其實常常心裏已經有了預期的答案,那就是既然閲讀不好,那就多做閲讀練習,然後才能保證考試,尤其是高考不丟分。也有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在這個問題上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也建議學生多做閲讀練習。於是,做閲讀練習代替了真正的閲讀。殊不知,這個辦法看似立竿見影,實則卻是飲鴆止渴。
大量的閲讀題從文章本身來説,已經不是原文的樣貌,而是為了滿足命題字數乃至命題方向等諸多限制,被刀砍斧劈地刪改過,存在邏輯斷裂、語言乾癟等諸多問題。取法乎下,得之下下,閲讀這樣的材料,只能越讀越差。用做閲讀練習的方式代替真正的閲讀,導致孩子沒有文後的問題就不會讀書,離開文後的問題,就不會思考。將做閲讀練習和真正的閲讀畫上等號,這個想法非常致命,是走到歪門邪道上去了。很多人相信解題套路,覺得只要通過做閲讀練習掌握瞭解題套路,就可以無往而不勝。但是,當命題考查的重點從“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轉變時,一旦硬碰硬,那些套路就失效了。沒有能力透徹理解所閲讀的材料,即便掌握了再多的所謂公式和技巧,也只能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事實上,不紮紮實實閲讀,希望閲讀能夠立竿見影,能“學以致用”,閲讀就是為了考試拿高分,這種急功近利的閲讀心態,不是從中學才有的,而是從孩子一上小學就開始了。很多孩子甚至在上小學之前就已經認識了大量的漢字,但是卻並沒有表現出濃厚的閲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家長和老師,還是經常盯着孩子要把那些字詞反反覆覆寫對,甚至一個都不出差錯才好,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識字本來只是手段,而閲讀才是目的,現在卻把手段當成了目的。只有在那些字詞所排列而成的無窮無盡的書海中遨遊,才能最高效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而單擺浮擱地識字寫字,哪怕認識再多,能寫對再多,如果不熱愛閲讀,都無濟於事。
當孩子剛剛有了一定的閲讀興趣,有了一定的閲讀能力,這時家長和老師又開始忙着拔苗助長了。恨不得小學低年級就能讀“四大名著”才顯示出水平來,把成人看起來很簡單的書籍,一概斥之為沒有營養。希望孩子能讀更高深更有營養的書籍。要先學會走,然後才能再學會跑,還不會走就想跑,那會摔跤的,這是常識。閲讀也不能違背這個常識,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沒有所謂的跨越式發展,任何環節的錯過,都可能成為將來無法彌補的缺憾。
光有了營養還不夠,還希望是純營養,不能有任何雜質,尤其不能有任何有害物質。這在這些年的關於閲讀的論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很多家長和老師從成人的視角出發,覺得這個不能讀,那個不能讀,這個可能會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那個對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不利,以這樣吹毛求疵的標準衡量下來,即使一致公認為經典的“四大名著”好像也不能讀了,因為那裏面也有很多看起來不適合兒童閲讀的內容。那怎麼辦呢?有家長和老師希望能夠對學生所閲讀的材料,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每一種書都要出一個“潔本”,覺得只有有了這個潔本,才能放心讓孩子閲讀。可是,我們閲讀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不是要在閲讀中培養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嗎?如果閲讀內容中所給的都是“是”,而沒有“非”,都是“善”,而沒有“惡”。那麼,如何讓孩子在比較之中提高鑑別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呢?醫學常識告訴我們,把孩子置於一個完全無菌的環境中,反而不利於他們的成長,過度清潔無法形成對抗病菌的能力。閲讀也是如此,從成人角度來説,固然要幫助孩子對所閲讀的材料做一些選擇,但過猶不及,我們要建立一個基本的意識,那就是相信孩子的辨別能力正是在大量的閲讀中逐步提高起來的。
由尋找“潔本”擴展來開,很多家長和老師希望要有一個書單,彷彿有了一個高質量的書單,就可以一蹴而就解決所有閲讀問題。於是,網絡上各種書單滿天飛。但有了書單,真的就能讀書了嗎?好像也不是。書單可以有,但只是個參考而已。每個人的興趣不同,年齡不同,年級不同,水平不同……因為這諸多不同,所以閲讀的內容也應該不同。不是不讀某一本書就會有什麼不可彌補的缺憾,很多東西,不在這本書上得到,也可以在那本書上得到,所謂殊途同歸,不必非要糾結於“必讀書”,沒有所謂“必讀書”。如果非要有所謂“必讀書”,那應該理解為必須要讀書,讀和不讀有本質的差異,讀這個和讀那個則不是本質的差異。書單不一定非要是文學的書,也不一定非要是考試的書,而應該無所不讀。家長和老師,千萬不要做這樣的傻事,一看到孩子在看所謂的“閒書”,就立刻沒收了。
有了書單還不夠,還希望有一個高效的讀書方法支撐,彷彿掌握了這個讀書方法,就擁有了點石成金的手指,隨便讀點兒什麼,都可以變成金山銀山。讀書當然有方法,從古至今談論讀書方法的文章很多,但是並不是這些方法用在每個人身上都奏效,這與每個人的閲讀背景以及閲讀儲備密切相關。經典的讀書方法是別人在讀書過程中的總結,這個總結並不能代替個人的閲讀實踐。每個人都要在閲讀實踐中,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閲讀方法,這是閲讀必須經歷的階段,這個階段甚至要走很多彎路,但這些彎路的每一步都是將來的財富。
當以上這一切都有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讀起來就可以了。忽然又有一個聲音冒出來:“沒有讀書的時間怎麼辦?”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怎麼別人家的孩子,別人的學生有閲讀時間,而您的孩子、您的學生一説閲讀就沒有時間了呢?那是因為您從心底裏壓根就不重視閲讀,總是希望孩子把諸如作業、練習、考試等放在閲讀之前,等這些都忙完了,才想起來讓他閲讀,那確實沒時間了。閲讀是個實踐活動,和打乒乓球、學鋼琴一樣,都是需要更多的時間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冰心先生説:“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可以説這九個字道盡了閲讀的真諦。先要讓孩子體會到讀書是一件很好的事,也就是“讀書好”,然後讓孩子慢慢喜歡上讀書,對讀書有興趣,也就是“好讀書”,最後才是選擇讀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的書,也就是“讀好書”。讓閲讀迴歸常識,家長和老師,不要成為孩子閲讀路上的絆腳石。我們能做的是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給他們閲讀時間,剩下的就交給他們自己去辦就好了。
(作者:於曉冰,系北京師範大學實驗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