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喝這杯酒,就是看不起我!我先幹了!”相信我國大部分男士對這句話都特別熟悉,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中國便開始釀酒,等到夏商時期,釀酒業已經十分發達,並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製黃酒。周代則進一步提升了酒文化的格調,開始提倡“酒禮”與“酒德”,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極力追捧這種酒文化。
於是乎古人的生活,處處離不開酒,娶妻生子時,得喝酒;上陣殺敵前,得喝酒;化解矛盾,更得喝酒,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那招“杯酒釋兵權”,到今天都為人所稱讚。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似乎漸漸忘了“酒禮”與“酒德”(當年周公曾嚴厲告誡大臣們,“德將無醉”即喝酒可以,但絕不允許喝醉),甚至很多時候,變成了“逼迫他人喝酒”,並説出“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諸如此類的話,令人為難。
古語有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既然有勸酒,那麼就有擋酒,可如何才能做到既擋酒,又不讓對方生氣,這可是一個大難題。不過恰好前段時間筆者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看到一個故事,裏面的主人公便完美解決這一難題,且聽筆者慢慢道來。該故事記載於《史記·滑稽列傳》(此卷專門記載滑稽人物的類傳,注意,這裏的“滑稽”指的是言辭流利,思維敏捷之意),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淳于髡(kūn),他的來頭可不小,乃戰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鄒忌、荀子以及齊威王,都對其十分敬佩,常常請教他,淳于髡的理念,大大推動了齊國的發展。
話説齊威王剛剛上位時,還是個“不太靠譜”的統治者,終日沉迷於飲酒作樂,夜夜笙歌,鄒忌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多次納諫希望齊威王不要再如此,奈何對方不聽,這時候淳于髡出馬了。話説這一天,齊國大敗楚國,齊威王特別高興,立馬在宮中舉辦宴會,而淳于髡作為大功臣,自然被邀請入宴,齊威王便一個勁地勸他喝酒,淳于髡本就是不勝酒力之人,對酒也算不上喜歡,自然連連拒絕齊威王。
齊威王被拒倒是沒有不悦,反而自己喝得特別起勁,看着一國之君如此沉迷於酒色,終日渾渾噩噩,淳于髡頓時恨鐵不成鋼,於是決定勸他改掉這個毛病。
接着淳于髡喝下一杯酒,然後裝成喝醉的樣子,離開座位,在中央位置搖搖晃晃,似乎在跳舞,惹得眾人直笑,齊威王笑道:“愛卿,怎麼才喝了這麼點就醉了?我不信!”淳于髡立馬接話:“回大王,我這酒量其實是不一定的。要是您非賞酒給我喝,我自然不敢不喝,因為精神緊張,所以喝一點就會醉;可若是去參加鄉間集會,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齊聚一堂,歡聲笑語,心情放鬆自然就能多喝一點,也不會醉。”
聽到這裏,齊威王若有所思,淳于髡接着説道:“不過嘛,每次碰到大型宴會,大家都容易喝高,一喝高,就會失控,做出一些丟人的事情,惹人嘲笑,為了不讓自己出醜,我儘量剋制自己不要喝多。我想,大王您也一樣不想出醜吧?”這下齊威王徹底明白淳于髡的意思了。自這次宴會結束,齊威王改掉了夜夜笙歌,沉迷酒色的惡習,開始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最後成為一代明君。
其實,淳于髡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先裝醉,然後故意出醜,接着訴苦,而訴苦的點,又是對方最在乎的點,故而會讓勸酒者產生代入感、共鳴感,讓他不得不放棄勸酒,實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