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立國號為周的王朝為何往往都很短命?是國朝氣運在作祟嗎?
文/唐晉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悉數歷代王朝國號,“周”這個國號無疑是被利用得最為頻繁。最初起源於國祚延續八百年之間久的周朝,但隨着秦滅六國、周王室的榮光都成為過眼雲煙。然而“周”這個國號的吸引力一直延續到了漢室滅亡。
魏晉南北朝末期便有宇文氏建立的周(北周),隋唐統一之後還有武則天創立的武周,唐代因藩鎮割據而亡後,五代十國還有後周建立(為宋朝代)。
但相同的是,此三者皆享國不過二十年便滅亡,這其間原因何在?
(歷代國號:周)
北周興衰,政亂人強
北周是建立在南北朝時期另一個朝代——西魏滅亡的基礎上的,同時北周也是魏晉南北朝百餘年來紛爭割據的尾聲,這一所處的歷史階段註定了北周在歷史意義上的不凡之處。
北周正處於魏晉南北朝這個足足三百餘年亂世的“至暗時刻”的末端,同時也正孕育着新紀元的大一統胚胎。
自西魏大權臣宇文泰掌握朝政、經營勢力數年之後,其子宇文覺在父親的遺澤之下,廢黜西魏末代皇帝,登基稱帝,立國為周。然而,處於亂世之下的政權更迭對於經歷三百餘年混亂的世人來説,已經掀不起半點波瀾了。
北周的繼命不過是重複了先前的惡性的歷史循環而已,説不準又會被權臣猛將取而代之,這一切都還尚未可知。
(南北朝時期的北周疆域圖)
然而作為北周的建立者卻不會這麼想。之所以取“周”作為命名的國號,是有一定依據的,絕非一時興起或無稽之談。
宇文氏建“周”,一則引申延續八百年的周王室的聲名,博取天下士人民心的歸附,要知道周王室的聲名始終在中國曆朝歷代所推崇,甚至封建社會一直遵循的禮法也是從最初的周禮演變而來,這樣一來豈不是取得士人的歸心?況且宇文覺在建立北周之前,便被加封為“周公”,國號依此而定。
(宇文覺劇照)
但是宇文覺不過是傀儡罷了,宇文氏真正的掌權者、滅亡西魏而擁立北周建立的人是宇文護。也正是此人,在北周建立後不甘心其權勢地位的尊崇,先將宇文覺囚殺、後殺武成帝宇文毓,將北周朝廷上下所有反對自己的勢力統統掃除。而後擁立了(後)周武帝宇文邕登基,卻反被其人清算。
這一連續的政治權力的鬥爭導致了北周朝堂內耗嚴重,也為隋文帝楊堅篡位展開了先聲。果不其然在兩代之後,北周便被隋朝取而代之,享國僅二十四年。
(宇文護,佐立北周建立當權者,網友戲稱:北周多爾袞)
武周興替,難脱桎梏
大唐迎來了第一個盛世之後——貞觀之治,太宗皇帝李世民、高宗皇帝李治相繼逝世,導致唐帝國的大權旁落於武則天之手。
原本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便臨朝稱制的武則天在朝堂上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其人以高超的政治手段擊敗了所有的政治敵人,終於在無人敢反對的情況下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建國號為周。
(唐太宗李世民)
武則天建國號為周,意在追溯延續八百年的周王室,同樣也是宣稱武氏一脈原本為周王室的傳承嫡系,具備稱帝建國的資格。同時也是為了天下士族士子的心,宣稱武周建立之後要在唐帝國的基礎上再創輝煌。
然而,武則天的一人之力或許能夠改變歷史的走向,卻無法掌握身後事。
儘管以“周”為國號能夠吸引到一大批心懷舊禮的士子投誠,可不變的是,武則天在位期間依舊使用非常規的政治手段維護自己的統治,最典型的就是來俊臣、周興等酷吏為政期間,大肆株連陷害,使得原本心念唐王朝的人們更加心懷怨恨。
(在唐朝基礎上取而代之的武周)
但武則天很明白,不如此便無法維護自己的統治。即使是一劑有毒的藥,也不得不食用。
所以武周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享國的朝代,然而歷史的常規註定了武則天的篡立無法延續傳承,無論是千年之前的春秋秦漢,還是千年之後的宋元明清,再無女皇帝的出現,反而刻意地打壓女性地位,這不免是對於武則天行為的戒備與提防。
況且從現實意義上來説,武周的朝堂之上,大部分的臣子都是唐朝繼命過來的臣子,壓根沒有武則天自己的新班底,唯一的新班底還不過是些面首、寵臣、酷吏。
如何能指望這些人去幫助武周續命?一代而亡、歷時十五年,武周就此結束。
(武周創立者:武則天)
後周有命,曇花一現
繼而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同樣以“周”為國號,其創立者為“黃旗加身”的後周太祖郭威。而他選擇“周”作為國號的原因與武則天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郭威標榜自身為周王室虢叔(周文王弟弟、周公老師)後裔,遂以此建國號為周。
但客觀地説,周太祖郭威與前四代的亂世割據的軍閥皆有很大程度上的區別。
(後周太祖郭威)
從此人以“周”為國號便可一窺端倪,前四代(梁、唐、晉、漢)目的皆是為了沿用前朝的名聲來標榜自家的勢力,其實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郭威偏偏選擇了拋棄時間較近的朝代,反而選擇了延續八百年的周王室,志向與意趣不可謂不遠大。
恰恰説明了此人有意結束五代十國以來紛亂的局面。
然而郭威繼位之初已年近半百,半生戎馬蹉跎消耗了他所有的精力,僅在位三年便與世長辭了。
倒是繼任周太祖郭威之後的周世宗柴榮有明君強主的資質,只可惜柴榮輸在了“天命”之下。年僅三十六歲的柴榮在位僅有六年,便因突發疾病而英年早逝了,致使幼子柴宗訓繼位,壓根鎮不住朝堂之上的軍政大佬。
後面的故事情節便是眾人皆知的典故了,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結束後周政權(同時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紛爭局面),享國十年。
(趙匡胤黃袍加身)
立周短命是國朝氣運在作祟?
可以説,北周與後周的建立、滅亡都有共通之理。二者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極為相似,都是一個混亂時代的尾聲、一個新時代奪目的曙光。但同樣面對前代的沉苛亂政,其實還沒有做出根本性的改變、或還未來得及做出改變,致使國朝的命運都結束在了權臣強將的手中,短短十數年便結束的國祚。
而武周的建立則又不同於以上二者,其國的建立實則完全依賴於一人的政治實力,而又盡數根植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完全沒有“個體獨立性”。所以“人亡政息”的局面出現也不足為奇,武周的建立更像是劃破長空的流星,轉瞬即逝,讓人們記住的往往是武則天這個人,而非其人建立的“武周”。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新的王朝需要新氣象,如果完全無法脱離前代的束縛,那麼註定無法走上獨立興復的道路。以“周”為國號之名,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作用到士人民心對於“周王室”興榮的緬懷,然而這不過僅僅是一種潛在的情緒罷了,在現實中卻起不了多大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