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曾是帝王之身!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住了個老和尚。那座山叫做寶華山。寶華山,寓意“物華天寶”,較之今天人們常稱的“南山”之名,更能體現出這裏的靈秀。每及清晨,天未亮、露未散,還能看到一層煙雲環繞山巒,恰如秦淮海“山抹微雲”之謂,當地人稱“寶華朝煙”,列古橫州八景之一。寶華山美則美矣,從整個嶺南、南方以及全中國的範疇來説,它卻又顯得如此平凡。然而從數百年前的明代開始,這裏便是諸多僧侶信士嚮往的聖地,若未曾造訪,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疑問:這個所謂的“聖”,究竟緣起何處?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曾是帝王之身!
走遍中華大好河山,無論東西南北,大抵上有一點相同的就是山中多見寺,其中,名山大多有名寺,而小山未必無真龍。寶華山也不例外,事實上,從古至今,寶華山最著名的,莫過於靜卧在山腰的那座寺廟——應天壽佛寺。準確的説,是因為一個人出了名,他叫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明代的第二任皇帝,人們多稱之為“建文帝”。據説建文帝在寶華山應天寺內隱居了15年。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曾是帝王之身!
從橫縣縣城江南渡口乘小船渡過鬱江,離縣城不過9公里路程。就站在應天寺新建的寺門口,有兩隻威嚴的石獅,一左一右守護着屏牆上“萬山第一”4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繞過屏牆,穿過天王殿,氣勢雄渾的大雄寶殿聳立在眼前,寶殿周邊還分別立着藏經樓、地藏殿、彌陀殿、居士樓、齋堂等。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曾是帝王之身!
建文帝在位時間很短,也沒有什麼震古爍今的政績和戰績,然而這一切都不影響他成為我國古代最有名的皇帝之一。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著名的“靖難之役”,正式向建文帝宣戰,並於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陷了應天。在一場大火中,建文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説,他已經自焚而死;而有更多的人則願意相信,他不但沒有死,還通過密道逃離了現場,並削髮為僧,一路南逃。既然是僧,那麼他所逃亡隱居的路線裏,必然少不了寺廟。相傳,建文帝行至廣西橫州境內之寶華山時,或許是被這裏山中的靈氣以及相對隱蔽的環境所吸引,也或許是因為那座建於半山腰的壽佛寺,他決定在此隱居下來,每日參禪唸經,栽花種茶,這一住就是十五年。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曾是帝王之身!
這一住,就是十五年。春風一度,可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十五年,對一個人、一個地方,又能產生多大的影響?沒人能説得清。今天我們唯獨知道的是,因為建文帝的到來,當年的壽佛寺改換了名字;也因為他的到來,使得這座山在充滿了靈氣、佛性的同時,更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或許,這十五年的參佛誦經、栽花種茶,是建文帝離開皇宮後過得最為愜意的一段日子。而如今,寶華山上廣泛種植的白毛茶,相傳便是他親手種植,故名“聖種”。此外,他還為壽佛寺親筆題書了“萬山第一”的匾額,懸掛於寺前。據説明朝新皇登基後,十分懷念建文帝,於是派人四處尋找打探,終於打聽到建文帝隱居於橫州寶華山壽佛寺,於是派人於1438年迎建文帝回京。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曾是帝王之身!
在“靖難之役”以後直到今天,尋找建文帝的足跡便絡繹不絕,甚至有傳言説,鄭和七下西洋,所為的便是尋找建文帝下落。而寶華山應天寺這所逃亡皇帝修行十五載的寺院,更是吸引了無數歷史學家前來考證,一探歷史的謎底。如今一些研究者之所以認定應天寺確實是建文帝的藏身之所,很重要一個依據就是徐霞客曾經肯定他在寺院裏見到的“萬山第一”提額確實是建文帝的“手跡”。現在,寺中“萬山第一”匾額早在“文革”時期就丟失了。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曾是帝王之身!
也有人説,如今,或許是古往今來除卻建文帝隱居的那一段時光外,寶華山和應天寺最好的時代。今天,來造訪應天寺的人們,既不必像徐霞客那樣披荊斬棘,也不必像我那樣走過一個個村莊、邁過一條條山路,而是可以直接開車來到應天壽佛寺的門口;在朝聖之餘,更是可以一睹寶華朝煙之奇美,一品南山白毛茶之香醇,有佛緣的,還能聽聽老和尚講授佛法,聽他講起那個更老更老的和尚的故事。只是,故事的結尾,那個更老的和尚口中的故事,已經沒有人能聽到了。而那些我們想要探尋的故事,依然需要我們繼續探尋下去。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曾是帝王之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3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曾是帝王之身! - 楠木軒